【本報台北訊】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逾萬人,其中B型肝炎帶原者推估約200萬人,專家指出,已知帶原者中僅3成5穩定追蹤與治療,低於世界衛生組織設定8成患者接受有效抗病毒治療的目標,且肝帶原者到確診肝癌前,高達7成5未接受治療。避免肝癌上身,高風險族群一定要穩定追蹤與治療。
昨天是「世界肝炎篩檢周」起跑日,台灣癌症基金會、肝基會、厚生基金會、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共同呼籲,應採取實際行動檢測B肝帶原狀況。國內自1986年實施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大幅降低年輕世代感染率,但之前出生民眾被稱為「B肝疫苗斷層世代」,因未接種疫苗,屬於帶原高風險族群。
肝基會總執行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楊培銘表示,「B型肝炎是國人罹患肝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之一。」B肝一旦感染且變成慢性帶原,便無法完全根除,因此帶原者必須持續規律追蹤,若已出現肝硬化,應每3個月定期檢查,尚無肝硬化者,則應至少每6個月追蹤一次。目前國際各大治療指引已將「功能性治癒」列為治療目標。
他舉例,1名B肝帶原者,60歲前長期規律追蹤、病情穩定,未出現肝纖維化,但在後續檢測中卻因發現表面抗原檢測轉為陰性,誤以為不用再追蹤。直到65歲,有一天彎腰時感覺身體卡卡,就醫檢查才發現肝臟內出現癌細胞,腫瘤大至15公分,壓迫周遭神經。
在藥物方面,健保署於上月表示,最快明年1月放寬B肝用藥給付規範。健保署長陳亮妤表示,已研擬放寬B肝用藥條件,初估受惠約2.6萬人,新增藥費約5億元,待12月專家共擬會議通過後,最快明年1月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