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斗六訊】一般人遇到便祕往往會買瀉藥解決,擔心腹瀉廁所跑不完,就吃止瀉劑。成大醫院斗六分院藥劑師蘇怡嘉提醒,無論是經常性使用止瀉劑或瀉藥,都可能造成便祕的副作用。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醫師王暉智說,生活飲食正常,是避免腹瀉和便祕最好方法。
蘇怡嘉指出,治療便祕的瀉藥,最常見的副作用是,長期使用會造成習慣性便秘,若不服藥就無法解便。腹瀉時常使用的止瀉劑,作用是在抑制或減緩腸胃蠕動,這種「抗胃腸蠕動劑」最常見的副作用也是便祕。
一般來說,正常的排便頻率從每天三次到每周三次,但因人而異。若排便次數每周少於三次,就容易出現便秘,也會出現食慾不振、頭痛、倦怠、下背痛、腹脹及下腹部疼痛等症狀。
若因便祕而長期使用瀉藥,還會有腹痛、腹部絞痛、過敏,甚至營養吸收不良,蛋白質從腸道流失等徵狀,若發現情況一直沒有改善,就應就醫,不要亂買藥吃。想避免便秘,應保持定食定量的飲食習慣。王暉智說,如果是腹瀉,不要急著使用止瀉劑,因為一般來說,很快就能恢復正常;若是便祕,則非短時間內所累積,建議看診。
蘇嘉怡說,預防便秘,要攝取足夠水分和大量纖維質,並養成運動、定時排便的習慣,不要長期使用瀉藥,避免造成依賴。如果是輕微腹瀉,通常會自行停止。吃止瀉劑有時會引發腹痛、膨脹感或不舒適、昏昏欲睡、頭暈、疲勞、口乾、噁心、嘔吐等後遺症,小孩發生副作用的機會比成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