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日前在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南韓總統李在明會晤同時,南韓產業部長金正官與大陸商務部長王文濤也舉行雙邊會談,商定穩定稀土等關鍵礦產供應鏈。不過《南華早報》一日指,儘管歐盟一直在積極尋求外交突破,但中歐布魯塞爾會晤似乎並未緩解歐洲企業面臨的實質危機。
韓聯社報導,南韓產業通商部二日稱,金正官一日與王文濤在慶州舉行雙邊會談。雙方商定,在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中心的多邊貿易體系,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框架下繼續合作,透過雙方已建立的多層次合作管道溝通,努力妥善解決相關問題,並利用這些管道合作,爭取穩定包括稀土在內的關鍵礦產供應鏈。
報導稱,雙方還將在南韓新萬金、大陸煙台等韓中產業合作園區擴大投資。金正官說,希望兩國透過合作、對話解決懸而未決的問題,推動韓中關係面向未來發展。而王文濤邀請金正官近期訪問大陸,就兩國經貿合作深入交換意見,金正官表示將積極考慮。
韓國貿易協會(KITA)二○二三年統計,南韓約有百分之七十四稀土進口來自大陸,其中一些礦產對中依賴度甚至超過百分之九十,例如用於永久磁鐵的釹、用於增強磁性的鏑及用於雷射及通訊設備的釔等,雖大陸官方未正式對南韓實施出口禁令,但南韓持續關注稀土禁令給韓企帶來的影響。
然而歐盟官員在布魯塞爾展開閉門會議後,總部卻陷入一片沉寂,布魯塞爾的會談似乎無足輕重,這突顯出中美兩國仍是決定全球貿易走向的主導力量,歐洲夾在兩大經濟體貿易博弈中愈發被動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