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內政部昨公布「2024年特定死因除外簡易生命表」,國人平均壽命為80.77歲,其中「惡性腫瘤」對壽命影響最大,若剔除此項死因,平均壽命可提高至84.36歲,增加3.59歲。若分別排除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與肺炎3大死因,國人平均壽命將各自延長3.59歲、1.5歲及1.05歲,顯示這3類疾病是影響壽命的關鍵。
為了解各類死因對國人平均壽命的影響,內政部依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運用前10大死因死亡人數編算「特定死因除外」壽命表,並與一般壽命比較。兩者差距愈大,代表該死因對壽命的減損愈嚴重,也反映其在國人健康上的威脅程度。
惡性腫瘤已連續43年高居國人10大死因首位,去年死亡人數達5萬4032人,占總死亡人數的26.83%。若剔除癌症死亡個案,平均壽命可達84.36歲。觀察近10年趨勢,惡性腫瘤造成的壽命損失已從103年的4.04歲降至113年的3.59歲,顯示醫療進步與篩檢推動,使癌症對壽命的影響略有下降。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癌症長年居死因首位,若未能及早發現,將使患者平均壽命縮短3至5年。若能透過健康促進、降低罹癌率,再加上推廣篩檢、提升早期發現率,平均餘命可望延長達10年。
肺炎為國人第3大死因,其死亡人數及占比均高於前一年。排除肺炎後的平均壽命與一般壽命差距,自2020年起連續3年遞減,但隨著新冠疫情趨緩後,2023年升至0.94歲,2024年再上升至1.05歲,顯示肺炎影響有擴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