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生命故事 頭髮博物館熄燈

 |2025.10.14
58觀看次
字級
頭髮博物館創辦人庫恩,致力於收集和整理髮絲藝術品。 圖/取自網路
這個頭髮做成的花圈,環繞紀念一位逝去少女的詩篇。圖/美聯社
頭髮博物館收藏的刺繡作品。圖/取自網路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傳說保有來自美國歷任總統、好萊塢巨星瑪麗蓮夢露髮絲的美國密蘇里州獨立市 「蕾拉頭髮博物館」(Leila's Hair Museum),因創辦人去年過世,家人正將館內超過3000件收藏分送到全美各大博物館,而這座獨特據點也將因此熄燈。

這座博物館內的玻璃展示櫃裡陳列用逝者頭髮編織的項鍊、手表帶,然而,創辦人蕾拉.庫恩(Leila Cohoon)去年11月以92歲高齡辭世。她的孫女琳賽.伊凡斯(Lindsay Evans)接手後,正忙著將超過3000件的收藏,重新分送至全美各大博物館,包括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及華府國家婦女藝術博物館。

守護19世紀人髮藝術品傳統

庫恩的收藏起源於1956年,當時她在購買復活節鞋時,於一家骨董店看到一個金色相框裡的花形髮絲裝飾,開啟她的收藏之旅,這件髮飾現由伊凡斯保留。

這種藝術最盛行於19世紀中期,女性會將逝者的頭髮編成首飾或花圈以寄託哀思,並藉此記錄家族歷史,到了1940年代,隨著照片普及,這項藝術逐漸沒落。

隨著文化規範和人們對透過頭髮進行紀念的態度轉變,頭髮博物館守護著這漸漸被遺忘的傳統、正消失的藝術形式。

她致力於收集和整理這些藏品,確保子孫後代能夠繼續探索頭髮的豐富歷史和藝術魅力,並寫書、開班授課培養新一代藝術家,許多髮絲作品都放在精美相框裡。

庫恩與丈夫甚至將舊車行改裝為博物館展示收藏,伊凡斯透露,祖母對花費一直守口如瓶,但估計整體價值可能超過100萬美元(約新台幣3070萬元)。

休士頓國家殯葬歷史博物館館長基尼(Genevieve Keeney)特別關注其中紀念逝者的珠寶,包括一枚保存1811年7歲女童髮絲的小別針,基尼表示:「教育大眾理解失去的真實感受非常重要,社會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夠。」

但對伊凡斯而言,整理祖母遺藏既是重負,也是療癒:「我希望更多人能看見這些作品,因為那是她的願望。」

在數位時代,人們習慣用影像記錄生命,卻忽略「觸感」所承載的情感,庫恩用一根根髮絲將人與人之間的牽絆編織成藝術,也提醒大家,記憶不只存在於照片裡,更在那些被珍惜、保存的細微之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