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鐘聲】 四季時節交響曲

文/黃羿瓅 |2025.10.13
31觀看次
字級

文/黃羿瓅

酷暑漸退去,秋風又吹起,重陽節將至,轉眼迎寒食。似乎清明剛過,吃冬至圓也彷彿昨日;炙陽才烤乾汗水,秋分已翩然到來。四時遞嬗快速,二十四節氣真真完美安排。詩,具有簡約精美的靈魂,四季、時節詩,就像一首首八方而來,聚攏於心的悠揚交響樂。

中秋後,即將報到的是農曆九月九日「重九」重陽節。魏晉時期,重陽已有賞菊的活動;到了唐代,正式定為民間重要節日,習俗就是登高、賞菊和團聚,還要折茱萸插在頭上。茱萸是一種香氣辛烈的植物,也是一味藥,插茱萸和登高,都可用於避邪。

田園詩人陶淵明:「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說自己愛在重陽節賞菊花。浪漫瀟灑的杜牧,甚至在〈九日齊山登高〉中提到,呼朋引伴上山開懷暢飲:「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不如此便對不起重陽佳節,甚至頭上要插滿菊花才願歸。

台灣過重陽的氣氛雖不濃,但綜觀歷代詩人對重陽節的詠唱,多不免伴隨傷別、思親的感懷。

李清照有詞〈醉花陰〉:「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與丈夫分隔兩地,已覺白日漫長,入秋後,想到重陽節時和夫婿分別已一年,仍形單影隻,倍感寂涼。由此,也就不難理解少年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為何「每逢佳節倍思親」了。

在多數描寫秋的蕭瑟孤寂詩中,杜牧〈山行〉讚美秋景匠心獨具,也點醒我們,只要用心,一定可以在生活裡找到令人感動的事物。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描繪詩人坐車行經山麓,驚豔於比初春二月花更美的秋色──霜凍後更顯紅豔的楓葉!於是停下車來賞楓,讚歎它不僅在顏色上豔過春花,且不怕霜凍,比春花更強。此亦顯出杜牧本身放達的性格。

春天無疑是最受歡迎的季節,冰融日暖,萬物生機勃勃,空氣中充滿聲音和動作,詩人們都想捕捉明媚的春光!

聽,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杜甫「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白居易「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李白「東風已綠瀛洲草,紫殿紅樓覺春好」、李清照「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等,皆是動人名篇,讀了,心裡彷彿也開出了朵朵春花。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名作〈清明〉,是非常生動的時節寫照。現代人不特別過寒食節,而是跟清明一起過,且習慣吃潤餅或是折柳插頭。所謂寒食節,意即不開火做飯,一整天都吃冷食,這與春秋時代晉國流亡公子重耳和臣子介之推的故事有關。

唐代韓翃有一首〈寒食〉詩,開頭的「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可謂名垂千古;後兩句「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畫面唯美,其實卻是在諷刺官家,只能說,懂的都懂。

時節四季詩,能讓我們學習常理、常識,延續固有文化與習俗,不只感受生活,浸淫於美,更具心靈追遠的意義。就選個清風吹拂的下午,讀詩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