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野
「為什麼眼淚一直流啦!」年僅五歲多的孩子,邊哭邊這麼說著。我這才明白,原來他也不想哭,但實在控制不住。
回想自己小時候,只要哭鬧,就會被威脅「再哭就打你」。威脅果然有效,立刻就會不哭了,但長期以來卻養成壓抑情緒的習慣。
長大以後,平日看似溫和的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火山爆發」。檢討了自己的情緒問題之後,深知不能這麼做,便開始學習與負面情緒共存。如何共存?即「允許自己不開心」、「允許自己狀態不佳」。
作為大人的我們,和孩子一樣,都無法百分之百、持續地保持正面的情緒,讓自己偶爾落入低潮,也同意孩子與低潮共處,並能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表現負面情緒,都是很重要的教育。
「你現在很生氣嗎?還是很難過?生氣的話比1,難過的話比2。」已經有表達能力的孩子,生氣的時候,語言組織能力會變弱,於是,我使用選擇題降低表達門檻。我問:「你哭的原因是什麼?是一、太大聲所以嚇到。二、害怕。三、擔心被罵。四、都不是。」孩子回答之後,再對症下藥,予以安撫、說明或補償。
重要的是,給予孩子安全的交流環境,可以自由表達感受。逐漸地,他知道環境是安全的,就會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能健康地與情緒同存,亦能用正常的方式和人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