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賴清德總統在國慶演說宣布將打造「台灣之盾」,強化防空能力。由於此說法從未見於國軍過去文字與發言,是否總統未與軍方討論就拋出政策,引起質疑。對此國防部表示,打造多層次的空防之盾,是國軍既定的持續政策。但專家卻指出,反飛彈系統所需的技術難度甚高,「盾」花費成本遠高於所防禦的「矛」,且對敵方不構成威脅,與我方長期標榜的「不對稱建軍」背道而馳。
曾任國防部視察的媒體人盧德允認為,面對共軍在數量與科技都凌駕我方,國軍須將寶貴資源用在「不對稱」武器,能夠打到對方,迫其必須防範,才能四兩撥千斤,產生嚇阻力,優先性高於被動挨打的防禦裝備。政府滿口「不對稱」,實則反其道而行。
盧德允說,美國將領在國會作證曾說,美軍遭遇造價1萬美元無人機攻擊,卻用200萬美元飛彈攔截,成本效益顛倒,遭到敵方「不對稱」。我方必須考慮自身防衛需要,與美方共商建軍發展方向,而非被軍工複合體牽著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