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江俊亮嘉義報導】疝氣俗稱「脫腸」、「墜腸」,常被誤以為小病,卻可能引發腸阻塞甚至壞死。一名三歲男童最近在哭鬧或劇烈活動後,右側鼠蹊部常出現腫塊,經確診為「腹股溝疝氣」後,立即安排微創手術,觀察一晚即返家,術後一周已恢復正常活動。
嘉義基督教醫院指出,疝氣主要原因是腹腔壓力過高或腹壁先天較薄弱,導致腸子或網膜等臟器自腹腔突出,形成鼠蹊部或陰囊腫塊。不僅年長者或搬運重物的勞工容易罹患,兒童同樣是高風險族群,其中又以男嬰與早產兒最為常見,最典型的型態便是「腹股溝疝氣」。
嘉基表示,兒童疝氣不容忽視,若拖延治療,可能進一步發展成「嵌頓性疝氣」,導致腸阻塞甚至腸壞死,嚴重時危及生命,提醒家長若發現孩子鼠蹊部異常腫脹,應及早就醫治療,以免延誤黃金修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