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公務人員增訂每年3日身心調適假併入事假,並於今天起正式上路。部分大專校院已經於111學年率先實施學生心理假,至114學年以來,全台已經有9成大專校院落實心理假,但是,學生團體指出,即便上路多年,但學生敢不敢請心理假,仍會取決於教師的態度。
根據教育部統計,111學年起由11所大專校院率先實施心理假,之後學校多跟進,至114學年已有135所學校推動,4年來學校數成長約11倍。
台師大學生會長黃莨騰觀察,台師大112學年上學期,心理假占所有請假種類約7%。但學生敢不敢請心理假,仍取決於教師態度,若老師閒言閒語,如特別在班上點名誰今天請了心理假、稱又有人請心理假了怎麼辦,學生便可能有需求也不敢使用。
黃莨騰也說,學生沒必要把自己弄到動彈不得才請心理假,如可能經歷分手,甚至是前一天上台報告表現太差而懊悔,都能夠請假調適,否則學生受情緒困擾、沒有餘裕接受其他的知識,來學校也無法學習,那何不請假在家調適。呼籲無論是教師或學生,都應正視自己身的心理需求,「適度調適絕對很重要」。
但也有大學教授指出,心理假上路以來學生各種奇怪的理由都有,且不用檢具證明,理由如跟男友或父母吵架,甚至還有球賽輸球心情太差,「這在以前都很難想像」。老師只能准假,但都感到不以為然。
另外,高中心理假則於去年113學年上路。全中教理事長史美奐談到,現在高中生請假家長出示同意證明即可,無論事假、病假等教師都不會阻擋也無需證明,因此多不會特別提及是使用心理假。又現在社會風氣也變了,管愈多被投訴的風險可能還愈高,學校還遇過家長幫學生段考請假是要出國,也真的沒轍,「只要家長負責,那就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