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斗六訊】雲林文史工作者陳南榮說,雲林早期風俗崇尚的中元普度,就是佛教「盂蘭盆會」,各村莊從農曆七月一日祭祀到十五日。
「現代社會,我們應將普度對象,擴大對弱勢族群獨居老人、孤兒、流浪漢等社會邊緣人關懷,才能賦與普度新時代意義。」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林茂賢說,中元祭典呈現儒家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仁愛精神,也反映佛教普度眾生情懷。
雲林早期中元習俗,記載在《雲林縣采訪冊》:「俗尤尚中元普度,即佛家所謂盂蘭會也;村莊朔望晦皆祭。斗六街及各境,是月下浣共打醮六、七天。祭時燈火爛熳,陳設極豐;祭畢;將棚廠八柱米飯分發孤老。」
盂蘭盆會是由印度傳入中國,「盂蘭盆是梵音,意指解救亡故先人在地獄受倒懸刑苦。斗六街及各境外村莊,鬼月共打醮六、七天,祭祀燈火燦爛通明,陳設祭品豐盛;祭祀完畢;將棚內祭品米飯分發孤獨老人。」
而各廟宇也在農曆七月一日豎燈篙,燈篙掛圓形燈籠,上書寫「慶讚中元」,以為祭祀的「號誌」。道教道士在燈篙豎立後誦經超薦,農曆七月十五日達到最高潮的中元普度,還分為:家普、街普、廟普,家普。
林茂賢說,中元祭呈現悲天憫人、普及鬼魂愛心,緬懷墾荒先烈情懷,才是中元祭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