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路透26日引述三位知情人士獨家報導,值此美國總統川普尋求推動公司將製造業轉移至美國之際,川普政府正考慮根據每個外國電子設備所含晶片的數量,課徵關稅。根據這項未曾披露且可能還會更改的計畫,美國商務部將按輸美商品中晶片含量的估計值,依比例徵關稅。
對此,美國商務部尚未置評;白宮發言人李維特在被問到具體細節時表示,半導體產品對美國國安與經濟安全不可或缺,「我國不能依賴外國進口;川普政府正透過關稅、減稅、放寬管制與豐沛的能源優勢等措施,實施一項既細膩又多面向的做法,將關鍵的製造業帶回美國。」
若付諸實行 恐推升通膨
該報導稱,若付諸實行,此計畫將顯示,川普政府正尋求對廣泛的輸美商品徵關稅,從牙刷到筆電等各種消費性的產品。川普自1月回任以來,企圖擴大美國製造業,卻恐因此推升通膨。
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學者史崔恩表示,這項計畫恐使消費性產品的成本攀升,恰逢美國面臨通膨問題,通膨率明顯高於聯準會目標,且在加速。而聯準會設定的通膨目標為2%。
史崔恩說,由於製造這些商品的關鍵進口材料被課徵新關稅,即使是國內生產的商品價格,也難逃上漲。
川普為強化本土製造業,已祭出多項關稅措施。他25日宣布大規模新進口關稅,包括對品牌藥品課徵100%關稅,以及對重型卡車課徵25%關稅,在經歷一段相對平靜的時期後,再度引發新的貿易不確定性。
此外,《紐約時報》26日報導,川普許多關稅政策正面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考驗,但川普政府正迅速打造一套備案,以規避潛在的司法挫敗。該備案的核心是透過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以國安為由,擴大關稅適用範圍。
聯邦最高法院預定11月就川普今年對外國加徵關稅是否違憲,進行言詞辯論,但川普政府已在構築另一套免於前述法律挑戰的關稅體系,提議或頒布對美國逾3分之1進口商品實施關稅,涵蓋汽車、機械、醫療設備、半導體等關鍵產品;即使「解放日」關稅可能被法院推翻,這些依據232條款的關稅,仍將屹立不搖。
川普已多次動用232條款,對鋼、鋁、汽車與銅加徵關稅。主管此類關稅的美國商務部尚有數項232條款調查待結,包括:木材、關鍵礦產、飛機及風力渦輪機。
因應判決 川普構築另一體系
川普25日擴大使用232條款,表示將從10月1日起,對進口品牌藥或專利藥、重型卡車、廚櫃和家具徵收25%至100%關稅。川普政府另在24日啟動可能導致對工業機械、機器人、醫療設備、個人防護裝備課關稅的調查。此外,對半導體及內含半導體電子產品等的其他關稅,仍尚待實施。
232條款授權美國總統對被認為威脅國安的進口產品實施關稅或配額。依據該條款的關稅,廣泛程度遠不及川普依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課徵的對等關稅,但前者提供的法律保障有力許多,聯邦最高法院曾多次因該法的國安因素,拒絕受理對其的法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