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柏鈞(「臺灣藍鵲茶」創辦人)
在台灣社會創新發展日益蓬勃的今天,「公益團體」與「社會企業」這兩大行動主體,愈發頻繁地在同一個場域出現。他們常出現在相同的論壇、使用相似的語彙(如「使命」、「永續」、「影響力」)、甚至爭取相同的商業資源。雖然這兩者在表面上日益趨同,內在的運作邏輯、核心價值與資源運用方式卻存在著難以忽視的根本差異。這種差異,有時成為合作的契機,有時也帶來潛在的衝突與摩擦。
公益團體,是以非營利為核心,不以盈利為目的,依賴捐款、政府補助或基金會資助來運作。他們的使命多數是回應社會上的不正義或弱勢需求,立基於一種對公共價值的堅持與社會責任的實踐。公益組織的行動往往是一種「正向的積極補位」,在政府功能不足的縫隙中,在社會救助領域中提供必要的服務與關懷。相對而言。社會企業則是面對市場失靈的制度,直接帶著獲利邏輯進入商業領域,並對社會大眾進行共鳴消費,產生新價值。
這兩種模式同樣有明確的社會使命,但「DNA」的不同,使得他們在資源配置、績效衡量、決策過程等面向產生根本的落差。例如,一個公益團體可能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短期內無法看到效益的倡議行動上,但社會企業則因為市場存活不易,必須計較成本支出而琢磨在有未來性的商業模式中。
筆者有幸於投入社會企業之前,在台灣會員人數及募資能力數一數二的環境保育團體擔任要職。近年來,看到政府大力推動社會創新政策,包含「社會創新行動方案」、「地方創生」以及對社企與公益的資源整合,公益團體與社會企業在政策語境,在實務上愈來愈多地相遇與合作。
許多公益團體開始嘗試發展商品、建立品牌,甚至學習如何經營社群與創造收入來源;而社會企業則努力深化其社會使命、地方扎根,將其核心價值往公益靠攏。這些趨勢似乎顯示兩者正在走向一種融和,或至少在策略上彼此學習、相互借鏡。
但融和的過程,往往伴隨著價值上的拉扯。例如:當一個公益團體推出商品來支持組織財務,是否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模糊了其價值訴求?當一個社會企業為了擴展市場而妥協其影響力的衡量標準,是否又會偏離其初衷?
事實上,無論是公益團體與社會企業,在決策背後的拉鋸,是永續使命與生存的雙重壓力。公益團體往往在「短期衝擊」與「長期改變」之間難以權衡,而社會企業則可能在「創造影響」與「獲利壓力」之間搖擺不定。例如,一個長期協助街友自立的公益組織,當面對經費不足時,是否應該轉型販售與街友相關的文創產品?這樣的轉型雖可能帶來財務上的喘息,但是否會讓組織逐漸偏離原先的倡議與陪伴角色?同樣地,一個原本強調廢棄物再利用的社會企業,當其產品受到市場青睞而快速擴張時,是否還能維持初衷的供應鏈倫理?
這些都是每天在會議室裡發生的真實掙扎,也反映出台灣社創場域的複雜性:理念與現實、價值與市場、初衷與生存,無時無刻不在交戰。
那麼,這樣的矛盾最終將會導向融和、分流,還是各自發展出不同的生存智慧?從現況觀察,兩者並非處於簡單的二分對立,而更像是在多維空間中找尋定位。未來的可能性或許不只是「趨同」,而是發展出各自具韌性的「混種模式」(hybrid model)。例如,一些公益團體將商業模式作為資金來源之一,但依舊保留以倡議與公共參與為主體的行動方式;而一些社會企業則將自身定義為「影響力企業」(impact-driven business),在利潤之外同樣重視社會回報的衡量。
此外,第三方機構如社會影響力評估單位、影響力投資者、B型企業認證等,也在逐漸建立一套讓「使命與永續」可以共存的標準與機制。這些工具的出現,有助於公益團體與社會企業各自清楚界定其價值主張與行動策略,減少價值模糊所帶來的內耗。
台灣的社會創新發展仍在進行式中,公益團體與社會企業的關係,也是一場持續發生的實驗。模糊與衝突或許無法完全避免,但正視這些差異與矛盾,並以開放的態度進行對話與協作,反而可能成為推動社創向前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