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當室內靜物沐浴在自然光中,像是映照陽光的窗台、凌亂的被褥、透著歲月刻痕的木製牆面、爬滿壁癌的浴廁一角,以及堆滿雜物的陳舊水槽等,會呈現出什麼樣的氛圍和記憶?台北市立美術館即日起至九月十四日在地下二樓展出的「被遺忘的存在—徐邦傑個展」,將傳達懷舊的情懷。
徐邦傑一九九○年自復興美工畢業後,至紐約進修,離鄉背井的求學歷程,使得徐邦傑的藝術始終縈繞著懷舊情調,徐邦傑認為,凡任何攤在自然光中的景物,其實都十分平凡、不起眼,甚至髒污頹傾的角落,也呈現出一種熟悉卻又陌生的感覺,彷彿在靜謐幽光中挑起了曾經被遺忘的人生片段。
徐邦傑近年來的創作,除延續一連串對物件與記憶的探索,也將創作視角深入宗教領域,探索人對生命最深沉的祈願與渴望。他藉由「紙錢」這種象徵溝通世俗與天界的「媒介」,來勾勒東方社會集體記憶的輪廓。從真實空間到儀式空間,從個人記憶到公眾情感,追尋生命經驗中細膩的象徵場景,讓曾被遺忘、隱暱的記憶與想望,就像攝影般凝止在畫布裡,幻化成觀賞者生命經歷中永恆的剎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