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紐約時報》3日報導,根據美國財政部數據,2025財年截至7月底,關稅及部分消費稅已帶來1520億美元(約新台幣4.6兆元)收入,約為上個財年同期的兩倍。
預估若未來10年關稅持續,可能讓美國額外進帳逾2兆美元(約新台幣60.3兆元)。如此可觀收入可能讓負債沉重的聯邦政府難以割捨,未來不論白宮或國會由誰主政,可能都會對取消關稅猶豫不決。另外,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已提案向多數美國人發放600美元現金。
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學者葛梅斯認為,徵關稅會上癮,當政府的債務與赤字如此嚴重時,要放棄1項收入來源非常困難、很難抗拒。
儘管關稅為市場帶來不確定性,並開始推高消費者物價,但川普政府官員仍主張,關稅收入有助填補美國國會通過大規模減稅方案造成的預算缺口。
美國總統川普一直嚮往以關稅取代所得稅,並將19世紀末美國仰賴關稅的財政模式視為典範。所得與薪資稅雖仍是美國主要財源,但關稅與減稅政策已使美國稅制正從「對收入課稅」變為「對商品課稅」。此一轉變具遞減效果,對富人較有利,反加重低所得者在日常用品上的負擔。
關稅效應已開始影響美國消費者物價,多家企業表明,將因成本增加而被迫調漲售價,其中電腦、電子產品、手表、服飾、鞋子及酒類等大宗進口品價格最可能推升。高盛評估,消費者8個月內將有「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