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講了一個故事:
明朝末年,軍隊被清朝打垮了。有一個軍官,在軍隊裡也算是個小頭目。當他小時候,走到街上看見一個出家人。那個出家人,威儀非常莊嚴。小孩看了,不知不覺起一種敬慕感。心裡喃喃自語地說:「將來我一定出家當和尚。」
相由心轉,出家人由於內在的修養,所展露於外的行儀,是十分迷人的,不要說小孩子,就是佛陀年代的修道人,像舍利弗,目犍連,就是見到佛陀成道後的首批弟子,五比丘之一的馬勝,威儀莊嚴,以此因緣,便發心率徒依止佛陀了。
當時小孩子對比丘起了敬慕心,所以再走過廟門口,常會不由自主的,好奇的站住看一陣子,泛起恭敬心。同時看見出家人,也自然而然的生起恭敬心。
後來他作了軍人,走進廟裡,一定要肅立致敬。這種恭敬心,就是從那個比丘播下來的種子。
軍隊被打散以後,他一個人逃到深山裡。吃沒吃的,喝沒喝的,逼得走投無路。他看見有一所小小廟宇,便走進去恭恭敬敬的拜佛。廟裡只有一位出家人,見他進到廟裡,便笑笑說:「你來啦!」
「你來啦」這三個字,用的很好,似乎都在出家人預料中,顯然這位出家人,來路不簡單。
他忽然問出家人說:「師父,我可以出家嗎?」實際上他是走投無路,被逼得沒辦法,才生出了出家的念頭。出家人笑笑說
:「好哇,你可以出家,我收你做徒弟。」就這樣,他真的出家了。
出家以後,夜裡在深山中,廟裡又只有他們兩個人,冷冷清清,非常淒涼。他獨自走到院子裡,天上月亮正圓。他看著月亮,嘆氣說:「唉,想不到我某某人,今天竟落到出家的地步!」
這時他的師父,早已站在他身後,說道:「你不要怪誰,當初你發願出家,今天怎麼又後悔了呢?」他回頭看到師父,說:「我幾時發願要出家?」殊不知,他的師父已經是得道的高僧。師父說:「當初你某年某月,在甚麼地方,看見一個比丘很莊嚴,你不是發下願要出家的嗎?我今天剃度你出家,是滿你的願呀。」他頓時想起來了,就趕緊跪了下來。
聽完這個故事,我即席有兩項粗略的感想:
一、是說話要算話,即便是默默發下的願,也是天地共鑑。換句話說,說話不算話者,恐遭天譴。時下有些政客們,創出一個名詞「選舉語言」,公然表示說話可以不算數,影響社會風氣甚巨。
二、「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故事裡的主角,是個落單的敗兵,追殺的對象,如驚弓之鳥,逃命山林,只因有慕僧敬佛一念,終能獲剃度出家的福報。(劉學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