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慮恬
好久不見的朋友,顯然消瘦了,臉上還掛著些許憂愁。我問:「怎麼了?」他嘆道:「和哥哥失和一年多了,一想到就睡不好。」
多年前,朋友父母在自家土地蓋了兩棟樓,兄弟各居其一;哥哥分得靠馬路的前棟,朋友則住在後方,進出同一個大門,是哥哥屋前的共用車道。
兩家人的默契,於父母在時,一切安然;直到雙親過世,兄弟偶有嫌隙,哥哥有意無意關閉大門,讓弟弟每次出入都得下車,推開重重的鐵柵。朋友試著請親戚居中協調,但無濟於事;後來轉而求助調解委員會,雖獲裁決支持,哥哥卻不服。朋友只得聘請律師提告,法院判給他正式的通行權。然而,勝訴的代價卻是哥哥的報復,舉發其違法加建,於是朋友接連收到罰單及拆除命令。
我靜靜聽著,不禁想起三、四十年前的鄉間景象。那時,兄弟比鄰而居是長輩的理想,期望手足共聚、互相協力。只是,隨著時間過去,生活方式也起了變化,小家庭興起,個人空間漸受重視,血緣雖親,終究也是獨立的個體。若兄弟間缺乏界限,平時又沒有良性溝通,就容易積小怨而成大怨。
朋友的故事讓我深思:若自己處於那樣的局面,會如何處理?在人際衝突中,我們往往先想到的是「我」,急著捍衛自我的權利,而少了將心比心的考量。其實,這種單方面的認知,本身就帶著偏見。我提醒自己碰到問題時,能「自他交換、換位思考」,放下對與錯的執著,回到「我是不是也可能成為他」的省思。唯有情緒緩和下來,真正的問題才能被看見。
年歲漸長,我也愈發明白:許多當年視為理所當然的「好」,如今不見得仍是「好」;曾經令人羨慕的大家庭,或許也是埋下今日情感疏離的因子。世事無常,是非難斷,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心當下、不執著;努力過後,坦然放下,一切靜待時間轉化。人間事、心中想,人生一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