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健署自二○二四年七月一日起,推行「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方案」協助民眾掌握黃金療育期,未滿七歲兒童除了原有的七次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外,另外新增六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一年來已完成逾四十萬人次,發現逾二點五萬名兒童疑似發展遲緩,另有六點三萬人次需由醫師持續追蹤及提供衛教。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說,據篩檢人次統計結果,有百分之六點三、共二萬五千四百九十九人次疑似發展異常,需由篩檢服務醫師協助轉介至全國八十八家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或評估醫院,接受進一步評估與追蹤。另外,有六萬三千二百七十人次屬於須持續追蹤、衛教。
孩子篩檢異常評估該怎麼辦?馬偕醫院兒童發展暨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任陳慧如表示,應透過多科別完整評估後再對症下藥,不要一聽到異常就急著找復健治療,有時候孩子的問題是出在個別差異、環境因素或情緒等其他問題。
她分享,診間有一名幼童,因保母認為其專注力有問題,建議家長帶去上感覺統合課程,仍不見改善,到門診檢查後,發現是語言遲緩。另外,有些家長過度擔憂孩子輸在起跑點,僅是疑似異常就帶去做職能治療或物理治療,如果沒有找出真正原因,「走錯路」恐錯失黃金療育期。
小兒科醫師麥建方表示,曾收治一名四歲女童,媽媽觀察孩子非常沒有耐性,畫畫、玩積木常情緒失控,擔心進幼稚園後會有社交障礙。經由發展篩檢,認為可能不是情緒上的問題,而是精細動作、粗大動作的協調異常。協助轉介到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透過多科別完整評估後,除了動作發展遲緩外,竟還有四百度的兩眼視差。
麥建方說,視覺障礙影響孩子的空間感與手眼協調能力,在安排視力矯正、職能治療與物理治療後,女童不再暴怒。診間發現異常並不是發展遲緩,而是要找出原因治療,經過系統性的評估早期發現、早期療育,才不會多走冤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