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講--基督教概說

 |2006.02.12
830觀看次
字級

一般人所說的基督教,其實是指基督宗教三大支派之一的新教。基督宗教是指信奉耶穌基督的宗教,起源於一世紀巴勒斯坦地區,為猶太的拿勒人耶穌所創立。據一九八九年的統計,全球基督徒約有十億以上,分為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主要分派。

按基督宗教發展的歷史來看,導致羅馬天主教與後來稱之為新教的基督宗教之間的分裂原因錯綜複雜,但就其基本原因仍離不開對基督宗教觀點上的差異(例如抗議贖罪券的銷售)。西元一五一七年,馬丁.路德以九十五個邏輯命題來控訴教會神職人員神權濫用,掀起了歐洲的新教徒革命,陸續有法國的喀爾文、瑞士的茨溫利等人主導的改革運動。因此,新教並不是指一個教會的名稱;而是指多個教會的運動,後來更擴及到英國及北美洲等地的弘傳。新教在中國習稱為耶穌教或基督教,以表示其強調「因信仰耶穌基督而獲救」的思想。

新教與羅馬天主教在觀點上的差異,其中有一項是「因信稱義」,在(新教)基督徒的想法中,強調信仰是整個自我回應的力量。不僅僅是「相信」而已,更強調只有信仰本身才可以拯救罪人,人是憑著信仰的堅心蒙恩得以稱義,而不同於當時只流於強調儀式、教條的羅馬天主教會。中世紀羅馬教會的神職人員扮演著神與人之間的中介角色;但(新教)基督徒們認為,信徒人人都有權傳播上帝救恩之道,並分享上帝赦罪的恩德,可以直接回應上帝的恩寵。其實,新教並不是認為教條、善行或聖禮不重要;而是認為一個人若真的有信仰,善行會自然流露出來。所有的教條與聖禮不能像例行公事一樣,必須要能成功轉化教徒的心,才能回應出信仰的生活力量。另外,新教反對相對事物的絕對化,不承認羅馬教皇的絕對權威,主張教會制度多樣化、簡化宗教儀式聖禮、廢除禁止神職人員婚娶的規定、取消隱修制及對聖像與聖物的崇拜等。

改革之後,對中世紀的宗教儀式做了調整。例如,長老教會只留下耶誕節、復活節與五旬節,也有些演變到後來,甚至連這些都不要了。反而都努力強調安息日的神聖性,並設法以各種方法修正主日的崇拜方式,保留舊有彌撒的基本結構。各教會都發展出以本土語言來進行,而不再以拉丁文來進行主日崇拜,且不再以神職人員主導一切,鼓勵信徒的參與,連當地的民歌曲調,都被編入集體唱聖歌的歌譜中,並突顯講道和讀經是與聖餐同等的重要。講經是要宣揚上帝的恩澤,勸說人們悔改並因信仰耶穌而蒙上帝的救贖,同時也是指引社會的風尚,教導信徒了解人生意義和正確地處世為人。

十八世紀後期,可能受到千禧年主義(認為基督會第二次降臨)等思想的影響,新教各教派的宣教人都盡全力宣講福音,不管是在教堂還是露天場地都可以講,造成一股福音派新教主義的運動風潮。十九世紀,在美國東岸出聽許多大佈道家繼續宣揚。福音主義在神學問題上基本持保守態度,它強調耶穌基督的位格和行為,除生活教導外,特別是他為了救人而犧牲自己,福音主義內含虔敬思想,積極進行人道運動、慈善事業和宣教工作。
(摘錄自《佛光教科書》第十冊第九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