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榮譽會長)
「和平不是沒有衝突,而是透過和平手段解決衝突的能力。」美國故總統雷根堪稱上世紀的歷史人物,他用和平的手段,推倒了柏林圍牆,促使分裂的東西德走向統一。
和平,人類自古以來朝思暮想的期待。想,很容易;做,卻很難。但,正因為它難,政治人物更應該盡一切的努力去做,因為這是他們的天職。
心理學家佛洛姆說:「人類的幸福是倫理價值的唯一尺規。」政治倫理就是探討如何生活得更好的理智行為。它為何引人注意,認為重要,因為人民都渴望過上幸福的生活。
台海兩岸和朝鮮半島南北的主權和治權關係,本質上雷同。新上任的南韓總統李在明,為改善兩韓關係提出的夫妻「換位思考」觀點,中國大陸和台灣領導人都要同理心、同情心以對,打開冰凍近10年的兩岸關係。
選擇和平,因為和平最難,只有有智慧的領導人才具有的胸懷及能力。李在明丟出的南北韓和平相處的創新思惟,激起了兩岸民眾在社群平台的有趣討論,不少想法很具創意,隻字片語中充滿民族感情。
這有趣來自於哪裡呢?眼尖的民眾發現,中國大陸稱朝鮮半島的兩個分立政權為韓國與朝鮮。台灣則稱之為南韓和北韓。大陸和台灣既然可視兩韓各為獨立政權,為何不能互換立場,也相互承認彼此主權存在的事實呢?
美國政府至今並不承認北韓的政權,兩岸的民眾進而分頭熱搜美國政府對於北韓到底怎麼稱呼?有趣的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稱北韓的正式名稱為朝鮮人民共和國。台灣呢?正式名稱寫著無,這當然與台灣政府宣稱的中華民國不相符合。
為何有那樣不符事實的差距呢?最大的源頭當然來自於美國政府和中共政權對於「一中」認知的差距。北京的一個中國,意指中國擁有台灣的主權,華府的一個中國意指美國在同一時間只承認一個中國政府之外,沒有別的意涵。但就美國國內法而言,則把台灣視同與外國、外國政府或類似的實體。
近半世紀以來,美中戰略關係的基石,一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諾要和平解決與台灣的歧見。正如《台灣關係法》所說:美國的政策表明美國之所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是基於台灣前途將由和平方式決定的期待。
1979年的《台灣關係法》被美國總統卡特簽署成為法律,其設計是要確保台灣「在美國國內法律的適用上」持續被視為一個國家,儘管美國政府當年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共政權自從2016年以來,以蔡英文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終止與台灣的溝通。李在明批評前朝全面切斷與北韓的交流是愚蠢之舉,他認為即使兩韓處於戰爭時期也要進行對話,特別應像夫妻一樣換位思考,更容易理解對方。兩韓關係如此,兩岸關係亦復如是。
前總統府與國安會祕書長李大維最近在《和光同塵》書中指出,中國大陸對於蔡英文「九二事實」的誤判,是兩岸關係陷入冰凍的起點。中國大陸外交部長王毅7月初訪問德國,他呼籲梅爾茨政府正視當年中國支持德國統一的行動,而對中國統一採取同一的立場。
中共政權不能忽視的事實是,東西德之所以能夠由分裂狀態走向和平統一,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和國際社會的支持固然功不可沒,東西德政府互不否認彼此的主權及治權,而且彼此容忍各自在聯合國占有席位,期間東德總理德梅基耶和西德總理柯爾的視野、胸襟和包容更是成功的關鍵。
總統賴清德在台南市長任內曾訪以色列。在一場交流活動中,以國總理納坦雅胡表示:「關於中東情勢,以國不相信靠一紙協定就能確保和平;唯有透過與周遭各國人民合作、相互了解,才能確保和平。」這段往事,當時的賴副總統曾在2021年底台北一場活動中直言讓他很感啟發,認為可適用到兩岸關係。
放眼兩岸和平統一的未來,當然必須期待時代的英雄,誰會是中華民族的德梅基耶和柯爾呢?兩岸同胞們,一起來引頸企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