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衛生福利部統計,全國約40萬人仰賴鼻胃管進食,多為失智症、腦中風等患者,長長的鼻胃管顯露在外,過著沒有尊嚴的象鼻人生。衛福部長照3.0計畫將住宿型機構列入鼻胃管移除計畫範圍,但專家批,迄今未見訓練課程,或補助及獎勵等配套措施,動作慢半拍。
鼻胃管族群人數逐年增加,衛福部長邱泰源今年年初在立法院強調,台灣須盡快跟上日本腳步,落實以「人」為中心照顧,將移除鼻胃管列為長照3.0重點項目,盡速提出計畫。不過,立法院厚生會推動無管人生委員會委員、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涂心寧表示,半年過去了,衛福部仍未提出具體計畫,忽視患者的基本權益。
為協助患者脫離鼻胃管,健保署於2022年6月起新增相關給付,原本預估每年1萬300多人受惠,但近3年來,成效卻遠不如預期,2022年6月上路至該年12月僅成功移除98人,2023年232人達標,去年則有249名患者脫管成功,而今年1至3月也才70人。
官方研議細節 盼明年上路
為何健保署移除鼻胃管計畫雷聲大、雨點小?涂心寧點出3大原因,一為健保給付獎勵點數偏低,對於醫院來說,幾乎毫無誘因。其次,對象限定鼻胃管留置3個月以上者,排除了有潛力成功移除的早期患者;再者、限定執行科別為耳鼻喉科、復健科等。
涂心寧表示,目前全國機構內長期住民中,約8成留置鼻胃管,比率偏高,但仍未看到衛福部規畫住宿型機構人員訓練課程,以及補助及獎勵等配套措施。再者,機構與醫院間的溝通管道阻礙重重,當機構好不容易移除患者鼻胃管,患者生病就醫,醫師又接回鼻胃管。
衛福部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黃瓊萱表示,目前社家署、長照司、健保署正研議這項移除鼻胃管計畫細節,初步規畫優先選擇護理之家、養護機構,機構住民到醫院就醫,介入及進行復健訓練,並讓照護人員接受訓練。現正計算復健時間成本及付出心力等,提供給付誘因,預計今年第3季提出草案與各司署討論,期望明年上路。
醫師視為保命手段 難移除
健保署今年1至3月統計,申報鼻胃管病人前5大疾病,失智症為第1名,人數2萬9373人,其次為腦血管疾病後遺症2萬9041人、呼吸衰竭1萬7861人、腦梗塞1萬6531人、肺炎1萬2530人,往年未排入前5名的腦梗塞進入第4名。
醫師指出,雖然國際研究證實,鼻胃管對減少吸入性肺炎、延緩體重下降效果與經口進食差異不大,但部分家屬、醫師及機構仍將插鼻胃管視為患者的「保命手段」,加上餵食時間長、人力壓力大,移除管路更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