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大學想念音樂系的學生愈來愈少,大考中心統計,92年度還有1600多人報考術科,占報考人數近1%,然而到了114年,僅剩852人,占比為0.7%。學界憂心,再這樣下去,恐有音樂系招不到學生而關門大吉,如何因應就業市場需求,與現實接軌,是大學應正視的問題。
國外名校 來台宣傳招生
實際上,近年愈來愈多學生國高中就出國念音樂,前段音樂班甚至有一半出國,影響術科報考人數。武陵高中音樂班組長廖芊蕙表示,以武陵近2年來說,一班25名學生,近半在畢業前就考上國外學校,上學期高二班還有3位學生已赴國外。
近年也愈來愈多大學音樂系設有B組,採面試時現場演奏即可,不用考術科聯招,例如台東大學、屏東大學等。其中台東大學還開出10位原住民學生名額,可用演唱實力入學,東華大學音樂系乙組與爵士組也免考術科,但須另備影音資料等。
台師大音樂學院院長陳曉雰分析,少子女化確實是主因,且各階段就讀音樂班人數減少,影響大學音樂術科報考人數,另外還有就業出路的考量,若音樂系的學習、訓練與現實脫節,自然影響考生的意願。
至於生源少,是否也讓音樂系面臨篩選學生困難及學生素質下降?陳曉雰直言,這些都是目前已有的情形,如何與現實接軌,因應音樂就業市場的需求,是大學端應該正視的問題。
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音樂學系主任黃荻表示,習樂之路非常辛苦,所需資本也高,未來發展與出路有限,人力物力的投資與報酬不成正比;另外,現在高中生出國比率愈來愈多,國外許多知名的學校也紛紛來台宣傳招生,種種原因導致報考率降低。
非音樂班 表現也很出色
但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主任吳思珊正面看待音樂生早早赴國外,她表示,音樂人才本來就該在全球流通,甚至國內也愈來愈常見學生在不同階段交錯念音樂班、一般班乃至大學科系,後來都用自己的方式參與音樂,碩士階段來念音樂的也不少見。
「台灣的音樂素質一直進步中」,雖然音樂術科報考人數下降,但民間熱愛音樂、業餘學音樂者還是很多,音樂教室、民間樂團遍地開花,全國學生音樂比賽B組(非音樂班)的表現也很出色,可見台灣整體音樂素質不能只從體制內預計當職業的音樂科系生多寡看待,吳思珊認為:「學音樂何必一定要當職業?」
像台東大學音樂系為了學生職涯發展,課程分「演唱奏組」與「應用音樂與音樂教育組」,B組在19位一般生名額還外加3名原住民學生,現場面試須用演奏(唱)方式入學,全系近2年招生都滿招。
音樂界人士指出,不同校設定目標各異,例如台東大學目標之一是培養音樂教室等基層教育者,這些都是社會所需,不見得每校都一定要培訓出頂尖古典演奏家,各有貢獻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