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氣溫驟升與驟降,造成溫差變大,引發腦中風急性發作風險升高,專家建議可保持空氣流通預防發病。圖/123RF
【本報台北訊】每當冷氣團來襲,氣溫驟降可能引發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增加腦中風急性發作風險。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天氣炎熱時,除了熱傷害,也要小心腦中風。溫度變化引起的疾病愈來愈多,當2日內氣溫驟升超過6度、驟降超過14度時,缺血性中風風險提高逾2倍,專家籲預防要點為「縮小溫差」。
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助研究員吳威德比對台灣歷年氣候紀錄,分析高低溫對中風影響機制,20年來極端氣候頻率增加,天氣忽冷忽熱對心血管疾病是一大負擔。他指出,從1990~2019年,全球中風發生率、死亡人數、失能比率大幅增加,主因是「氣候變化增減」。
吳威德表示,過去以日溫差作為基礎的研究分析,無法分辨出寒流或熱浪等氣候現象,難以了解氣溫劇烈變化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這項研究特別以2日內氣溫變化作為分析基礎,同時考量空氣汙染等環境因子進行分析,強化分析的可靠性,可說是目前亞洲地區少見的大規模氣候健康研究。
高低溫引發中風的機制不同,高溫時,身體會因脫水而導致血液濃稠、形成粥狀斑塊,易引發缺血性中風。低溫時,冷空氣影響交感神經,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容易誘發出血性中風。
先溼冷後曝晒 當心中風
研究結果指出,當2日內氣溫驟升超過6度時,缺血性中風風險提高超過2倍,2日內氣溫驟升超過16度則達到另一個風險高峰。當2日內氣溫驟降超過14度時,出血性中風也會提高2倍的發生風險。超過35度的極端高溫與低於16度的極端低溫,亦分別與不同類型中風風險增加相關。
以最近天氣變化為例,前一天還溼冷有雨,隔天卻出大太陽,晴熱如夏。吳威德提醒,這種天氣型態要特別小心,有些民眾看到陽光就計畫出遊晒太陽,忽略前後一天的極大溫差,三高、心血管疾病患者難以適應,血管過度收縮,發生中風憾事。
三高患者 留意氣溫變化
吳威德提醒,老化社會對氣候變化將更為敏感,尤其台灣正逐漸邁入超高齡社會,易感族群更要注意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長者、慢性病患、獨居、居家保溫與通風不良者須留意氣溫變化、預防發病。
面對氣候變遷、氣溫劇烈變化,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周邊神經科科主任周中興表示,本身有高血壓、高血脂、高同半胱胺酸血症等中風危險因子的人,更易受到氣溫變化而引發腦中風。因此建議三高患者,低溫時要做好保暖工作;高溫時則要避免水分流失,應多補充水分,在室內要適時開空調改善,以保護腦血管健康,避免中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