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別總額上路 醫院不願進罕病藥

 |2025.04.07
491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報導】「以藥養醫」已成台灣醫界營運生態。醫院透過藥價差所獲取的利潤,遠高於醫療服務本身的健保給付,長期下來也逐漸依賴藥品收益。衛福部健保署於本月起全面實施「個別醫院總額」,專家擔憂,高價的難症、罕病藥物幾無藥價差,醫院賺不到錢,又占了額度,不僅缺乏誘因進藥,甚至可能因財務壓力而選擇排除,恐影響病患權益。

藥價差是指醫院與廠商議價,賺取健保核價與實際藥品成本間的差價。醫院採購藥品時,藥商給予回扣,或是買2送1,實際進價可能遠低於健保給付的價格,一名不具名專家表示,「個別醫院總額」限制醫院醫療服務量,可預期的是大型醫院將愈來愈仰賴藥價差,才能維持營運績效。

不過,藥價差適用於大部分藥物,但對於研發困難、用於治療難症、罕病的昂貴藥物,因藥廠談判籌碼高,藥價差有限,醫院進藥形同做功德。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就曾表示,該院使用一劑逾800萬元CAR-T細胞治療藥物,幾乎無利可圖,「形同醫院在服務藥廠」。

大型醫院績效 仰賴藥價差

「藥價差是很現實問題,高價藥品沒有談價空間,便宜藥品則被砍到推出台灣。」健保署前署長李伯璋說,學名藥成本壓低,醫院透過藥價差所賺取的利潤更高。相較之下,大型醫院採購高價的罕病、急重症等藥物,藥價差最低,利潤極低,部分醫學中心不見得願意進藥。

本月起,「個別醫院總額」全面上路,在醫院經營者眼中被視為「賠錢貨」的部分昂貴藥物也列入醫院總額,李伯璋表示,高價藥品占據個別醫院總額較多額度,加上本身藥價差低,醫院可能無利可圖,精打細算後,就不願進藥。

據了解,中部就有大型醫院以院內藥局無備藥為由,拒絕罕病患者治療,將病人轉介至其他醫學中心。李伯璋提出解方,那就是「好藥一定要提供給病人,但不必要藥品則需盡量節省」。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藥價差擴大,醫學中心從藥品所獲得的利潤變多,但整體醫療本業卻賺不了錢,長期收支結構失衡,這讓健保制度陷入風險,影響醫院醫療行為,損及病人權益,藥價改革勢在必行。

學界建議 藥價差上限定5%

藥費在健保總額占比愈來愈高,2021年已達28.9%,但醫院醫療服務本身的利潤卻逐年縮水,各家醫院只能「以藥養醫」維持財務平衡。台大藥學院研究發現,國內藥價差比率約落在2至3成,已成為大型醫院的重要獲利來源與金雞母,但這種仰賴藥品差額的結構,長期恐不利於醫療生態健全發展,建議政府應規範藥價差不得超過5%。

台大藥學院研究指出,醫學中心採購藥品利潤逐年升高,2015年8億元,2021年則至11億元。至於各層級醫院平均醫療服務利潤則是萎縮中,2015年為9470萬元,2021年則為8690萬元。

進一步分析來看,各級醫院平均藥品的採購利潤,從2.74億元下降至2.13億元,主要是受到地區醫院議價能力較差,但值得注意的是,醫學中心藥品採購利潤不降反升,增加至3億元,區域醫院藥品採購利潤也微幅成長0.4億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