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胤霆
生活於追求高效率的年代,似乎連飲食都充滿急迫性,想找間沒有用餐時間限制的餐廳,在大台北地區愈來愈困難。此番相聚,友人耗費許多心力才尋覓到一處沒有時限的所在,大家總算又能於餐後暢聊,也由彼此的手機相簿,窺見不少舊日的歡樂時光。
藉照片細數過去,赫然發現,其中一位如今幾近滿頭白髮的友人,三年多前還是一頭烏黑亮麗的秀髮啊!大夥紛紛追問,她經歷了什麼?怎短短光景卻白髮蒼蒼?
她思索片刻赧然答道,約莫從新冠疫情宣布三級警戒後,開始日日恐慌著,沒買到快篩劑如何是好?還沒打疫苗該怎麼辦?出門會不會被感染成重症?等等問題,讓她焦慮得夜不成寐,三千髮絲遂急遽變了顏色。
聽聞理由,我不免聯想到中國歷史上一夜白髮的知名人物──伍子胥。
伍子胥乃春秋末期名將,《東周列國志》記載,其祖父伍舉,以剛直諫諍受楚莊王重用;父親伍奢,原是楚平王太子太傅,得平王與太子信賴,卻因奸臣費無忌誣陷太子謀反,牽連伍奢與大兒子伍尚皆命喪郢都。
而伍子胥青年時便以「好文習武,勇而多謀;有文治邦國,武定天下之才」揚名。是故,楚平王為永絕後患,不僅派兵追捕,更將他的畫像懸於楚國各城門口,重賞緝拿。伍子胥的妻子為了不拖慢他逃亡的速度,也自縊喪命。
伍子胥一人出逃,幸遇名醫扁鵲的徒弟東皋公冒險收留,勸他先藏身再伺機行動。他輾轉反側,既想立刻告別,又擔心闖不了關,反暴露行蹤;亦憂慮此時若不逃,不知還得等多久才能離開。整夜在房內躺下又起身踱步,折騰至破曉。
東皋公再見伍子胥,旋即驚問:「足下鬚鬢,何以忽然改色,得無愁思所致耶?」由此可知,伍子胥內心焦灼非常,僅一宿,便鬚髮俱白。伍子胥雖暗暗叫苦,卻得利於形貌轉變,終蒙混脫身。
回顧伍子胥一宿白頭的經歷,再看眼前好友的絲絲銀髮,我憶起過往的自己,大抵是求好心切且恐懼未知,遇事也極易焦愁致寢食難安。待偶然讀到袁枚的自嘲詩,才懂得放鬆慣常擰緊的心。
袁枚是清代性靈派的代表詩人,三十八歲遠離官場,置宅命名「隨園」,十分享受人生。平時趁興遊山玩水,四處尋訪好吃的食物,著作《隨園食單》收錄數百種美食的作法,被視作飲饌經典。
可能是隨興、不糾結的生活態度,使袁枚成為一個長壽的人。七十歲那年,他親手栽種一棵小樹苗,同時寫下〈栽樹自嘲〉:「七十猶栽樹,旁人莫笑痴。古來雖有死,好在不先知。」
在古稀之年親自植下樹苗,企盼著看它成長茁壯,此舉絕非尋常人作為。但袁枚卻說莫笑他痴愚,因人自有福禍壽夭,既然無法預知死生,不如盡情享有此刻吧!
這首詩傳遞袁枚超然無畏的處世智慧,給從前慣於煩憂驚惶的我一記當頭棒喝。是啊!活著怎可能不遇壞事,又怎會不面臨死亡;幸好在噩耗降臨之前,我們通常不會預先知曉,那又何須以尚未發生的事,徒增自己的煩憂呢?
自此,我明白了,比憂慮未知更重要的是,把握當下、活出精采,才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