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送禮玄機 故宮特展揭密

曹麗蕙 |2025.03.24
265觀看次
字級
皇帝也會賞賜哈密瓜,圖為清雍正朝,河南河北總兵官紀成斌的〈奏謝恩賞哈密瓜摺〉。圖/故宮提供
扳指是射箭時用的護具,也是皇帝御賜的禮品類型之一。圖/故宮提供
光緒帝〈御賜雙龍寶星〉。圖/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記者曹麗蕙綜合報導】皇帝都賞賜臣子哪些禮物?背後隱藏著什麼故事?這些禮物真如想像中的「金銀財寶堆滿屋」嗎?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近日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覽除了精選皇帝賞賜的珍貴物件,也透過清代官員上奏的奏摺、文書、檔冊等珍貴史料,揭開皇帝與官員間「密不可宣」的奏摺內容,以及當中的送禮學問,展至六月八日。

故宮策展人許媛婷指出,這次展覽分為四大單元:「禮何處來」、「升職加薪」、「好禮降臨」與「賞罰有道」,透過文武官員上摺謝恩的第一手史料,認識清代皇帝恩威並施的賞賜制度。她分享:「皇帝的賞賜不局限於具體的禮品,還有加官晉爵、加銜賜號及追封誥命等象徵榮譽與地位的賞賜,這些價值往往遠勝於禮品本身。」

珍貴功牌與勳章

難得亮相

許媛婷表示,儘管功名地位、榮譽勳章備受重視,但大多數賞賜仍以實質禮物為主。不過,這些禮物並非如一般想像中的金銀珠寶,更多是貼近日常生活的實用物品,從皇帝賜字、御書詩文、書籍紙硯、荷包摺扇、緞匹帽袍,到牛羊馬匹、御膳食物、藥錠補品;甚至玉扳指、瓷瓶、鼻煙壺、瑪瑙盒,乃至銀兩、銀錁等貨幣,種類琳瑯滿目。

這次展覽精選皇帝賞賜的珍貴物件,從官帽裝飾的頂戴、湖綠釉翎管、粉彩瓷翎管,到清代滿族勇士隨身攜帶的火鐮荷包,更特別展出一組共二十件的〈清 乾隆粉彩御製詩花卉紋鼻煙壺〉,讓觀眾一窺皇帝賞賜之禮的豐富多樣。

此外,套在大拇指的指環,在古代稱為韘(ㄕˋㄜ),又稱作扳指,是射箭時用來保護手指不被弓弦畫傷的護具,具有滿族騎射傳統的深刻意涵,也是皇帝御賜的禮品類型之一。

故宮這次也特別向國立歷史博物館洽借兩件珍貴文物,一是〈光緒紙質功牌〉,類似於今日「獎狀」,由時任會辦雲南軍務湖南提督一等子爵鮑超奏請光緒皇帝,賞賜給在軍務上立有功勞的陳元,授予其「八品頂戴」,並加贈「功牌」,以示嘉獎。賞賜功牌不僅是榮譽象徵,通常還伴隨官銜晉升或賞賜銀兩,也是另一種升職加薪。

另一件珍貴文物〈御賜雙龍寶星〉則學習自西方各國頒給「勳章」的獎勵制度,最初是為了獎勵外國使節、軍官及商人,後來也開始授予清朝官員,展現中西文化交流對宮廷制度的影響。

政治禮物學問大

需細體會

清朝皇帝如何得知哪些人值得賞賜?又該賞賜哪些禮物呢?從康熙朝官員祕密上奏的密摺制度,或許能找到蛛絲馬跡。故宮典藏《王鴻緒小密摺》,是康熙皇帝和曾任禮部侍郎王鴻緒之間的往來文書。這批密摺共計五十二件,撰寫時間集中於一七○五到一七○八年間,內容涵蓋官員包庇、受賄、侵吞公帑等機密事件,揭示密摺制度中「賞罰有道」的權力運作,並隱約透露「天子的禮物」所牽動的複雜社會關係。

政治與送禮,自古以來皆是一門需「細細體會」的藝術。時間拉到民國時期,發動西安事變的張學良遭蔣介石軟禁數十年之久,據傳他曾於蔣介石七十大壽時,贈送一只手表作為賀禮,意為「時間差不多了,該放我自由了吧」;蔣介石則回禮一支柺杖,意味著「你就在這裡好好養老吧」。而張學良直到九十歲高齡之際,才恢復自由之身,結束長達逾半世紀的囚禁歲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