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今年第2季起,「個別醫院總額」全面上路,嚴格限制各院服務量,引發熱議。為提高大型醫院收治急重症患者意願,健保署與醫界討論後擬出急性心肌梗塞、加護病房診療費等22個「保障項目」,不用納入總額,且點值1.1元,希望有助於分級醫療。
亞東醫院醫療事務室主任、陽明交大醫務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洪芳明表示,健保署邀請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及地區醫院等代表開會協商,討論後訂出這22項「保障項目」,將交由健保署台北業務組定案公告。
22個「保障項目」中,多為急重症治療項目,例如,生產案件、精神科住院案件、呼吸照護中心及呼吸照護病房、自發性急性腦血管疾病、早產兒治療、1歲以下呼吸疾病、急性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加護病房基本診療費(7至14天)、門診化療及放療注射、門診急診檢傷分類一級等。
22項「保障項目」中未見罕病,罕見疾病藥物價格昂貴,藥價差小,且用藥人數少,絕非醫院營運的金雞母,還可能成為賠錢貨。罕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陳冠如表示,若政府沒有擬定特殊保護措施,在利潤導向思惟下,罕病患者權益恐遭犧牲。基金會建議,將罕病治療列保障項目。
衛福部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表示,是否將罕病列為保障項目,屬技術性問題,各界不必擔心,健保署一定會保障罕病患者就醫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