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教育部大專校院AI聯盟(TAICA)本學期學校增至50所,並開設人工智慧倫理、生成式AI的人文導論兩門適合人文社會領域學生修讀的課程,但以人社大校政大和台師大為例,兩門課兩校均分得120個名額,但一門課僅14至最多21人修讀。校方表示,評估學生多需階梯式引導設計,協助建立背景認知到與自身專業結合。
近年不少大學標榜人文社科學院結合科技轉型,但有大學教師反應,聯盟本學期開設兩門適合人社學生的課程,但近日加退選結束,兩門課選課人數並非太理想,政大兩門課僅12、14人選讀,台師大16和21人。
代理教師工會理事長黃湘仙持有資工碩士,她表示,認同AI應和每個科系結合,但要和學生原系專業結合才有意義,關鍵仍在於課程設計能否對接學生母系,而非拋出一門課就讓學生去修,「存在需求,只是有沒有吻合現場需要。」
政大:需階梯式引導設計
政大AI跨域中心主任劉吉軒表示,政大早於聯盟推出針對人社學生跨域微學程,發現必須有引導過程幫沒有資訊背景的學生建立知識。政大採階梯式作法,由入門課程協助建立認知;再進入核心課程,不勉強學生從頭寫程式或開發系統,但讓學生知道可用的工具與方法;最後則將前兩項技能和學生專業領域結合,並有一專題實作。
劉吉軒也談到,大部分人社學生都意識到AI有助職場競爭力,但門檻若太高學生很容易卻步,必須一步一腳印幫學生建立知識。
台師大副教務長林坤誼則以生成式AI人文導論課程為例,他談到,該門課確實需要人社背景學生多花時間,若無經驗可善用如DataCamp等資源,透過線上課程作課後補強,確實需要學生下功夫。
林坤誼也說,如何整合人文專長與AI技術是人社學生可思考的重點,不必想成都需做自然語言技術或視覺技術,如師大近年也開設教育大數據等學程,學生修習聯盟單門課後,亦可選擇適合自己的校內外課程。
力有未逮 多校爆退選潮
TAICA邁入第2個學期,但該計畫主持人於年初聯盟學校課程說明會時表示,參與聯盟的學校無安排在校教師,至上學期末時,約有一半學生已無參與課程,但也沒有退課,「就完完全全放棄,這是很可惜的。」也有大學端指出,上學期約有2成選課學生於期末前停修。
一名公立大學教師表示,上學期期末時聯盟學校必須為跨校修課學生辦理遠距考場,但不少學生在期末前最後一波退選時退課,最後來考試者僅少少幾人。北醫大一名學生反應,課程會假設學生已具部分先備知識,加上作業內容多,力有未逮只好和同學一起停修。北醫大上學期聯盟課程約2成學生停休:而政大也表示,上學期約2成學生退選停休,多是認為上到一半和原先預期不一樣,再者則是課程困難;8成學生修畢,但修畢學生中約有2成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