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已是超高齡社會,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去年起推動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實現在家安養可能,因應醫界籲擴大納入居家化療等聲音,預計今年下半年將新增模式、擴大適應症,並調整支付。
推行半年 收案1200多人次
健保署去年7月1日起推動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現行適用對象為感染症,包含肺炎、尿路感染、軟組織感染等3類。
台北醫學大學及其附設醫院共同舉辦「在宅醫療趨勢論壇」昨天登場,邀產、官、學等各界代表交流台灣在宅醫療照護的機會與未來挑戰。
健保署長石崇良專題演講指出,截至去年12月31日,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收案約1200多人次,原本打算上路一年再看執行的狀況,但各界殷殷企盼可以擴大納入更多適用對象,經檢討後,認為提升照護品質、強化長照轉銜、支付制度及服務量能方面都可以再精進。
石崇良表示,在宅急症照護將新增提早出院、急診出院轉銜等2大模式,同時也會擴大適應症,包括居家安寧收案對象(不限感染症)、心衰竭、呼吸衰竭、其他感染症、慢性肺病等,以及醫界建議納入洗腎、化療與靜脈營養注射等患者,都在研議範圍內,最快今年下半年實施。
此外,將調整提出更多元支付方案,例如包人付費、論病例計酬、論量計酬等,並優化風險分擔及獎勵回饋,打造以人為本,整合居家、社區、機構、醫療、社福的一體式服務。
有關居家化療,奇美醫院副院長陳綉琴表示,目前開放部分毒性、副作用較低的化療藥物,由醫師裝上輸液器及化療藥品後,患者即可回家,輸注完成再返回醫院拔除,但不包含醫護訪視,由於打化療時無人在旁說明協助,導致居家化療病人意願低。
居家血液透析 擬健保給付
陳綉琴說,病人確診癌症心理已有諸多擔憂,團隊必須結合社工、心理師等資源進行居家訪視,搭配借助科技設備遠距監測、視訊看診等,才能讓病人安心,期待健保給付居家化療,讓醫護更願意投入。
長期高血壓、糖尿病、腎絲球腎炎、腎毒性藥物等,皆可能導致末期腎臟病,進而需要透析,目前共有血液透析、腹膜透析2種方式。
台灣洗腎患者高達9成選擇血液透析,須定期去醫院報到,舟車勞頓且時間也不夠彈性,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昨天說,將推動「居家血液透析」納入健保給付,搭配相關遠距設備,給付點數預計與在醫院接受透析相同。
石崇良說,相關支付標準的修正與細節,預計在這個月底的共擬會中討論,若審議順利,最快5月1日起實施,屆時醫院需提交申請與計畫,通過審核後,就可以將照護場域從醫院、洗腎中心轉至病人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