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活低碳飲食研討會」論壇交流時間,主講貴賓為綠色公益基金會執行長戴慶華(右起)、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所助研究員兼國際網絡組組長吳俊彥、環境部綜合規劃司司長洪淑幸、善果集團創辦人嚴心鏞、綠蔬食評鑑委員會主席田定豐。圖/人間社記者謝裕源
【人間社記者廖麗珠台北報導】財團法人綠色公益基金會為響應低碳飲食理念,鼓勵公眾參與並積極實踐綠色生活,2月25日於環境部後棟多功能會議廳舉行「綠色生活低碳飲食研討會」。由環境部指導,綠色公益基金會主辦,佛光山寺、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人間福報》及人間衛視聯合協辦,共同以行動推廣綠色生活「低碳飲食」理念,吸引近200位學者、專家及同好者與會。
探討減碳策略
蔬食碳排放最少
環境部長彭啟明致詞,蔬食對於降低碳排放非常重要,全世界不僅重視蔬食,更強調「永續食物」的觀點。永續食物系統應確保所有人的糧食安全和營養,不損害未來世代獲取食物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基礎。環境部願意擔任整個永續生態系的串連者,讓永續食物成為大家永續行動的第一步。
綠色公益基金會執行長戴慶華致歡迎詞,感謝環境部鼎力協助及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副總會長趙翠慧及產官學界專家學者的蒞臨。他也感謝當日研討會講者,包括: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所助研究員兼國際網絡組組長吳俊彥、環境部綜合規劃司司長洪淑幸、善果集團創辦人嚴心鏞、綠蔬食評鑑委員會主席田定豐等。
戴慶華表示,基金會成立於2021年,秉持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心願,倡議「環保與心保」,為地球與人間付出一份貢獻。本次研討會除了探討低碳飲食外,更應該將蔬食減碳搬上ESG桌面,成為眾多減碳的選擇之一。
綠色生活「低碳飲食」研討會,探討五大主題:一、餐飲業的低碳革命─從食材選擇到碳足跡管理;二、低碳飲食的推動──政策、措施與案例分享;三、低碳餐廳經營與品牌建立;四、低碳飲食與餐飲評鑑─如何成為餐飲新趨勢;五、低碳飲食與氣候變遷─食物選擇如何改變世界。
吳俊彥表示,根據不同飲食碳排量顯示,肉食者的碳排放遠大於其他飲食習慣者的2~5倍之多。應鼓勵餐飲業者創新蔬食菜單,落實低碳飲食模式,成為綠色友善餐廳,加速綠色餐廳認證。
洪淑幸說明,環境部對於「台灣2050淨零轉型」淨零綠生活的戰略及形塑淨零永續的綠生活策略。提及家戶廚餘若減少50%可以減碳10.4億(公斤╱年)、10%人口由葷改素食,則可減碳19.9億(公斤╱年)等。
推蔬食A計劃
愛地球從飲食開始
嚴心鏞建議「一日一素,從『蔬食』開始永續生活!」他分享自己「由葷轉素」的心路歷程,「好吃」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才能吸引年輕族群願意接近蔬食餐廳。他介紹開辦善果集團,將推產學合作,目標開設蔬食餐飲學院。
田定豐分享,蔬食飲食的市場趨勢,台灣素食人口有14%,居全球第三,僅次於印度及墨西哥。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指出,蔬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節約水資源、土地利用的改進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對整體環境具有重大貢獻。
戴慶華說,蔬食一天可以「減少碳排放2.88公斤、減少耗水量250公升、減少糧食耗損3.72公斤、減少土地耗損5.27平方公尺。」而國際佛光會自2021年推動「蔬食A計劃」,至今已累積蔬食天數近5.23億天,減少碳排相當於850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碳吸存、減少10座明德水庫的水資源消耗、減少10個台北市面積的土地消耗、減少300萬人一年的糧食消耗。
「綠色生活低碳飲食研討會」已圓滿落幕,但VEG100的行動仍要持續推動,讓低碳飲食從一日一素開始,成為永續行動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