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長期以來是台灣棒球選手的搖籃,基層學校非常努力,培育出不少好手。圖/三民國中提供
【本報綜合報導】中華隊十二強棒球賽奪冠,經典賽資格賽也晉級,全台再掀棒球熱潮,但基層棒球卻面臨人才外流及離開球場的困境,讓「國球」發展埋下隱憂。
宜蘭、花蓮和台東縣府統計,國中小學棒球選手每年畢業生外流至外縣市的比率,介於百分之二十至七十之間,幅度很大。花蓮縣體育會棒球委員會主委曾瑋亮表示,當下新北穀保家商、桃園平鎮高中已成兩大棒球名校,用好條件吸引優異的選手就讀。
穀保、平鎮高中
人才濟濟
反觀早年棒球王國台東,有教練感嘆,政府一直說要建構四級棒球制度銜接職棒,卻做得不倫不類,許多縣市球員升學出現斷層,運氣好的到他鄉發展,運氣不好的就此離開棒球,一邊「流動」一邊「流失」,台灣的棒球發展潛藏危機。
盤點這次十二強表現耀眼球員,林立來自花蓮,但三級棒球與大學時代都在桃園養成;宜蘭的岳東華高中時北漂新北穀保家商;林昱珉等台東子弟,也在國中畢業後走出,所幸他們都還在棒球界效力。
不過,曾瑋亮表示,穀保家商、平鎮高中內部競爭激烈,表現優異就容易被球探與球團看見,但全台棒球好手統統往平鎮、穀保擠,人才太多反而沒有上場機會,曾聽名校的一壘手感嘆一直上不了場,只因「前面有六個學長在等」。
台東球界人士直言,台東的高中棒球學校只有台東體中,體中招收量能無法完全承接國中端,加上外縣市學校用更好的條件挖角,多數家長都會讓孩子到外發展。
宜蘭縣體育會棒球委員會總幹事蔡慶裕指出,縣內少棒傳統強校三星國小、近年竄起的蓬萊國小,及三星、文化兩所國中等,每年培育出不少優秀選手,但多數國中畢業就加入外縣市球隊。
曾瑋亮憂心,基層棒球、尤其偏鄉面臨少子化、人才外流的衝擊,偏鄉小校可能因生源不足,難以組隊參賽,有天賦、有興趣的孩子若不選擇轉學,棒球夢可能就此中斷,有天分的好手因此不再打球,長久不利台灣棒運發展。
生源不足
球隊解散成常態
東部是體育才人搖籃,但在少子化生源不足、人才持續外流下,棒球隊解散成常態,例如,花蓮太巴塱國小位於花蓮中區光復鄉,少子化問題嚴重,全隊十九名球員,高年級才五個人,中年級十二人,低年級剩兩人,面臨斷層危機。
台東德高、錦屏、安朔、太平四所國小及大王、賓茂二國中等棒球隊已解散;曾旅美、現正效力富邦悍將的江少慶母校花蓮豐濱國小棒球隊也消失;有百年輝煌校史、培育王光輝、黃忠義等名將的太巴塱國小,因球員太少改打軟式棒球。
另外,花蓮縣玉里鎮三民國中棒球隊重視品格,不少外縣市學生來就讀,生源不是問題,但為支應球隊訓練、比賽所需,校方須努力找資源,也擔心球員的學力。
部分跨區到三民國中的學生,認識不到六百個字。校長林國源說,台灣脫盲標準是一千六百個字,六百字是小一、小二的水準。校方曾向體育署反映,希望出錢編適合小球員的輔助學習教材,卻胎死腹中,只好自己找錢開發。
「他們是被系統傷害的孩子。」林國源說,這不是孩子的責任,基層棒球最大問題是體育署沒有把學生球員當學生看,對於因為練球、比賽在課堂學習不感興趣或學力掉隊的孩子如何補救,體育署應負起責任,否則僅百分之二球員能進中職,其他百分之九十八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