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健保開辦是為了避免民眾因病而貧,新藥、新科技發展快速,卻因健保收支失衡,導致民眾自費比率攀升。衛福部健保署統計,醫學中心多項常見醫材,民眾自付差額比率逾5成。
去年全年醫學中心特殊醫材自付差額占率,特殊功能人工心律調節器為50.9%、特殊材質人工髖關節為50.6%、特殊材質生物組織心臟瓣膜為54.9%、特殊功能人工水晶體占率為36.6%。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說,醫療科技發展快速,健保署應藉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中心加快評估速度,利用大數據分析,了解醫材臨床使用情況並提出實證依據,設下監控、政策評估機制,加速汰換過時健保給付醫材,減輕民眾自費負擔。
醫改會曾發現,冠狀動脈塗藥支架民眾自費比率高達8成,積極倡議納保終獲採納,該品項自付差額占率,僅剩約18%。林雅惠表示,健保署應主動監測,若某特材民眾自付差額比率高,表示健保給付品項不敷臨床需求,應盡快檢討汰換,讓高占率醫材納保。
人工水晶體 選擇自費多
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說,健保署統計自付差額情形,定期向衛福部健保會報告,並考量預算情況,及健保會各利害關係人立場,決議是否汰換;為強化民眾對醫材認知,健保署推動醫療自費平台,已在準備階段,第一步就是納入醫材資訊,讓民眾依需求決定使用品項。
高齡化社會白內障病人增加,2022年共119萬人,約25萬人進行人工水晶體置換手術。去年全年人工水晶體病人自付差額比率達36.6%。眼科醫師指出,需置換人工水晶體病人,多數年紀較長,盼更換水晶體後一併解決老花眼問題,看遠看近都不必再配戴眼睛,才選擇自費。
有民眾反應,在大醫院就醫評估白內障情況,醫師告知可用健保給付人工水晶體即可,回到住家附近醫療院所,想就近動刀時,醫師卻說「這裡沒有健保水晶體」,建議民眾多付一點升級,否則就要花時間等待,背後原因不得而知,恐是誘導民眾自付差額,或因特殊因素難以採購。
專家:最新、最貴未必最適合
「最新、最貴醫材不一定最適合自己,民眾應破除迷思,但政府也要強化資訊易讀性。」林雅惠表示,健保署雖有醫材比價網,但使用率偏低,且內容太專業艱深,民眾難以分辨自己該用健保醫材,或自付差額使用哪種品項。
林雅惠說,民眾知情權需要強化,政府應提供額外資訊供民眾參考,健保署自費醫材比價網不應只有比價功能,要全面納入健保、自付差額、全自費醫材品項,並提供適用對象及建議使用族群等,供民眾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