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 阜安宇內為先

文/嚴陽 |2025.02.25
281觀看次
字級

文/嚴陽

北宋熙寧元年(一○六八),老臣富弼奉詔令入朝覲見宋神宗。因為富弼患有腳病,神宗特允他坐轎子到殿門,並讓富弼的兒子富紹隆從宮門進入,且讓他們不要跪拜,坐下談話。

在談到邊疆事務時,富弼說了這樣一番話:「陛下即位不久,應當廣布恩德施行恩惠,希望二十年不提用兵之事,也不能因為邊功而重賞官員,因為一旦打仗,禍福很難預料,事關重大。」宋神宗沉默不語。一會兒又問富弼:「什麼是國家治理首先要考慮的事?」富弼回答:「阜安宇內為先(讓天下富足安寧最優先)。」

這是清人畢沅《續資治通鑒‧宋史》裡的記載。當時富弼已經六十四歲了,從地方到中央,再從中央到地方,為官數十年轉了不止一個圈,可謂識途老馬。而這時宋神宗剛剛登基,才二十歲,兩人在知識、經驗的差距,不是一點半點。也正因為這樣,宋神宗才將富弼請進宮來,虛心向他請教治國方略。

富弼的官場生涯中,最值得一提的,或許是他與契丹(遼)打交道的那一段。慶曆二年(一○四二),遼國在邊境駐紮軍隊,並派出大臣前來索要關南土地,北宋的官員都認為遼國形勢無法預測,因此不敢前去接待。

最終,宰相呂夷簡推荐富弼接待遼國使者,後又出使遼國與遼興宗面對面談判。因為他出色的外交才能,讓宋朝在軍事力量明顯居於下風的情況下,爭取到了相對較為理想的結果──拿帛銀換取和平,亦即在「澶淵之盟」許諾的帛銀基礎上,增加一定數量的「歲幣」。

當然,富弼不只有出使遼國的外交經驗,也有邊地主政的經歷。慶曆三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主管西部邊境(針對西夏),富弼主管北部邊境(針對遼國)。在此期間,富弼曾經上奏當世事務十餘條和安定邊防的策略十三條,並積極訓練馬步軍,努力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這些經歷,讓富弼對處理邊地之事胸有成竹。也因此,當宋神宗向他請教邊疆事務與治國要務時,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不宜重賞邊功,阜安宇內為先。

為什麼富弼認為「不宜重賞邊功」?因為,這可能讓一些將領受到激勵而罔顧現實──宋在對遼和西夏的戰爭中勝少負多,選擇貿然出擊,進而讓國家蒙受損失。

為什麼富弼認為治國「阜安宇內為先」?或許是因為他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響,對於「百姓安,天下方才能安」有著非常深刻的認識。做皇帝的,往往最先想到疆土能不能更為擴大、國力能不能更為強盛,自己的權威能不能更為強大,而忽視了老百姓的生活。

假如不能把老百姓的富足安寧放在第一位,而把疆域、國力與皇帝的權威放在前頭,可能帶來什麼樣的後果?秦朝的下場我們再熟悉不過了。所以,富弼目光可說相當犀利,很有遠見,且與歷史認可的「君為舟,民為水」觀點高度一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