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目前國內雞蛋產地價為每台斤22.5元,批發價則是每台斤32元,產地價、批發價差落在9.5元,蛋農叫苦連天,為此農業部今上午將開會,邀集養雞協會、蛋商公會、畜產會等協調。
長期以來蛋農仰賴「包銷制」銷售雞蛋,然而蛋農多次反映,無論是缺蛋或是生產過剩都無法即時反映產地價,導致不少蛋農因虧損而關門不養。
中華民國養雞協會副理事長林漢章表示,產地價掉,批發價卻不動,等於消費者買不到比較便宜的蛋,他認為產地跟批發價價差縮小到5元左右才比較合理。
但北市蛋商公會理事長林天來說,價格落差為正常的市場機制,而且蛋商要負擔運輸成本,商家也有租金等成本支出,商家也要賺,他不認為目前產地價與批發價落差不合理,主張沒必要調整。
逢甲大學國貿系教授楊明憲表示,包銷制突顯產銷在市場地位的不對稱,畢竟是通路為王,蛋農也只能配合,或是產地能直接送到大消費戶,跳過中間的經銷才有可能,蛋農除非有其他通路,否則在目前生產過剩的情況下,更沒有籌碼來議價。
他建議政府應調查產地和批發的價差,是否經銷商在其中有遠高於運銷成本的利潤,如果超額利潤是來自蛋商壟斷,公平會就要打破壟斷結構,有序競爭的市場才能穩健長久的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