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因應戰爭、大型災害事件,衛福部推動「國家韌性醫療整備計畫」,執行部分計畫的台灣外科醫學會,昨指出今年起將訓練全台一萬四千多名外科醫師,全台醫學中心將成立「備援手術室團隊」(BORP),一旦遇到國家級災難事件時,將由衛福部調度團隊,於災害現場執行手術。
「手術發展朝微創、精準醫療發展,愈來愈多年輕醫師,不懂得處理大型傷口。」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說,外科醫學走向更精準、更低侵襲性方式,手術傷口愈來愈小,年輕外科醫師對於創傷事件的大型傷口處理愈來愈不熟悉,遇到重大事件恐難因應,透過計畫訓練,除為年輕醫師賦能,對最壞的情境做好準備,也能重燃外科醫師對「前輩擁有,但我們失去的專業」的熱忱。
台灣外科醫學會外傷委員會主委林恆甫說,今年起的訓練內容包含要求醫師準備「緊急外科手術醫療包」,考慮醫療人員負重能力,把裝備放入二十九吋行李箱以及一只保冷箱中,器材包含開腹包、開胸器等。
外傷模擬手術課程多用冷凍大體老師訓練,蔡建松表示,大體老師來源有限,軍醫局引入國外定義性外科創傷照護訓練模式,改用動物訓練,預期訓練頻率、量能均可提升,但動物實驗必須在符合動物保護規範的國際認證實驗室執行,盼國內各醫學院能夠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