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榮譽教授)
對瓊瑤遺書的分析與對大眾的建議 (續)
在上周的文中,我對瓊瑤的〈遺書〉以及〈寫給兒子和兒媳的一封公開信——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之分析,談到「瓊瑤的信仰」與「瓊瑤的小說與多重人生」,承接上周的內容繼續如下:
5. 瓊瑤的小說與多重人生(續)
從上個世紀七○年代開始,瓊瑤的小說成為社會大眾||特別是青年男女||關於浪漫愛情的啟蒙老師,不僅僅是在台灣、港澳和海外華人世界造成風靡,甚至於在八○年代初,開始深入到大陸的校園裡面,許多高中生(包括男生女生)都在私底下排隊輪流傳閱盜版的瓊瑤小說,而且口耳相傳,津津樂道。
在那個年代的大陸校園,男生看金庸的武俠,女生讀瓊瑤的愛情,後來連男生也都迷上了瓊瑤的小說。因為那些盜版書都輾轉來自香港和台灣,得之不易,輪到的人必須在一兩天內就要看完交給下一棒,使得那些青年男女閱讀得廢寢忘食,很多女生在上課時偷看,有的男生乾脆就請假躲在宿舍裡看瓊瑤小說,由此可見瓊瑤小說的強大魔力與無比威力,無形中征服了那個世代廣大的少男少女。
還有一件有趣的事,那些金庸和瓊瑤的盜版書都是用繁體字印刷,也因此練就了那個世代的大陸青年學生認識繁體字的能力。
閱讀瓊瑤的小說,開啟了愛情表達長期受到壓抑的青年男女關於愛情的想像,讓他們認識與領會到愛情竟然還有這樣一種浪漫的談法,就像是聆聽鄧麗君的歌聲,讓他們了解與體驗到音樂居然還有這麼一種溫馨的表現方式,瓊瑤可以說是那個世代大陸青年男女的愛情啟蒙老師,對於那一代青年人的成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瓊瑤的小說後來陸續改編成劇本,拍攝、製作成電影與電視劇,瓊瑤本人也跟著攝影劇組到大陸取景、拍攝,全程跟著劇組人員,吃一樣的伙食,住一樣的旅館,深夜不眠,台灣影視界大舉到大陸拍戲,也是像她這樣開始的。
在八○、九○年代,電視劇幾乎都是瓊瑤劇的天下,風靡海峽兩岸四地與全球華人世界。特別是在一九九八年,《還珠格格》的首播就達到了令人震驚的高收視率,至今仍然在重播,其後二○○一年《情深深雨濛濛》與二○○七年《又見一簾幽夢》的收視也很好。
在瓊瑤的早期作品裡面,女人似乎是活在男人的眷顧與憐愛之中,也只能在與男人轟轟烈烈的愛情裡面尋找到自我,好像除了愛情之外,她們就沒有主體性與自我意識。然而,新世代的年輕人已經不再相信瓊瑤式的愛情神話了,因此,那些曾經紅極一時的瓊瑤愛情劇,在千禧年之後,開始逐漸被觀眾淡忘乃至拋棄,特別是瓊瑤早期的作品,逐漸走入了歷史。
很多人看了瓊瑤的作品之後,再對照她的人生就發現,瓊瑤的一生似乎都反映在她的作品裡面了,包括她的愛與恨,她的情與仇,她的恩與怨,她的苦與樂。讀者與觀眾總是想著從其作品中一窺她的人生情節。譬如處女作《窗外》述說的就是瓊瑤的苦澀初戀,此外她筆下的許多「第三者」形象,反覆勾連著她被非議的第二段婚姻。《窗外》在《皇冠雜誌》發表後,翌年她就離婚了,獨自帶著三歲的兒子生活,與第二任丈夫平鑫濤婚外相戀十六年後結婚。
瓊瑤在其自傳裡面說道:「我生性喜歡誇張美好的事物,有五分浪漫,對我就變成十分。」終其一生,她都是以「瓊瑤式」的愛情方式生活,包括走到生命的結局。難怪讀者不得不感慨:瓊瑤連自己離去方式都「非常瓊瑤」。瓊瑤在她生命的終點,仍然不忘要自主瀟灑。她說「翩然」是她最喜歡的兩個字,代表的是「自主、自在、自由」的「飛翔」。
可惜與遺憾的是,瓊瑤沉浸在她的愛情世界裡面,以及受困於情感牢籠之內,不知道除了「愛」與「情」之外,還有更為廣大的靈性成長空間。有情的生命不是只有「今生今世」,還有「過去」與「未來」無窮無盡的生命。此外,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也不是只在於「情」和「愛」,還有很多值得追求的,也有很多值得關懷的,瓊瑤卻沒有虛心探索。
瓊瑤所聲稱的這種「翩然」與「瀟灑」,只是她文學式的浪漫想像,以她膚淺的「無神論」認知,又缺乏任何靈性的修持,根本無法具體實現,最後只好用自我了斷的方式,提前結束肉體的生命,卻完全沒有考慮到靈性的生命要如何安頓,令人慨歎與惋惜!(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