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發會前副主委、桃園市政府前副市長游建華驚傳日前胰臟癌病逝,享壽65歲。據指出,游建華抗癌已2年,隨後家屬也對外證實。醫師表示,胰臟癌俗稱「癌王」,致病原因不明,但4大族群不可不慎,包括長期喝酒引起的慢性胰臟炎患者;60、70歲才確診胰臟炎或糖尿病患者,及直系血親家族史者都須提高警覺。
胃腸肝膽科名醫、義大醫院學術副院長林肇堂說,胰臟癌致病原因不明,好發年齡約60、70歲,初期沒有明顯症狀,難以早期發現,當出現腹痛、體重減輕,或臉色發黃的黃疸症狀時,通常已是晚期,治療上又十分棘手,許多患者治療失敗,從確診到離世僅約6個月,因而有「癌王」的稱號。
林肇堂指出,胰臟癌沒有明顯的高風險因子,預防更加困難,但若要歸類,目前以長期喝酒引起的慢性胰臟炎患者,或原先沒有喝酒,也沒有胰臟炎病史,但卻在60、70歲檢查出胰臟炎,甚至是直系血親中有家人罹患胰臟癌的家族史者,有較高的風險罹患胰臟癌。
但值得注意的是,胰臟癌與糖尿病的相關性,特別是晚發型的糖尿病患者。林肇堂說,臨床發現,60、70歲才被診斷罹患糖尿病的患者,約1∼2年後,有很高的機會被診斷出胰臟癌。他說,原因可能是胰臟已出現病變,影響血糖控制不易所致,但是,是先有糖尿病才出現胰臟癌,或先有胰臟癌才出現糖尿病,這兩者得關係,還需進一步研究。
而目前胰臟癌檢查最有效的方法為電腦斷層,但由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人數多,電腦斷層檢查昂貴,又有輻射線,不可能針對所有糖尿病患者進行普篩。林肇堂說,因此,若是胰臟癌高風險患者再進行電腦斷層檢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