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據勞動部調查,超過1成民眾過往1年曾遭受職場暴力,台北醫學大學公衛系教授陳叡瑜指出,以行業別區分職場暴力發生率,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與其他行業相比,較易碰到職場暴力,比例達33%,職場暴力的類型以「言語暴力」及「心理暴力」最多,專家分析與環境封閉、強調職場倫理有關。
醫療院所的職場暴力可分為「外部暴力」和「內部暴力」。陳叡瑜表示,醫院發生外部暴力的機率高,如等待就醫時間過長,導致病患將不滿發洩在醫護人員身上等。
從衛福部統計醫療爭議事件通報觀察,從2022年起的260件到前年一路增加到331件,增幅達3成。
陳叡瑜說,外部暴力在媒體報導下,受到社會關注,醫療機構開始對外部暴力採取多項應對措施,但內部暴力卻未被顯著關注。
醫療院所的內部暴力以「言語暴力」及「心理暴力」為主,陳叡瑜說,內部暴力多數發生在上下級,或資深對資淺的關係中。而護理人員的內部暴力問題顯著,曾有相關團體指出,護理人員離職的一大原因就與「職場霸凌」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