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隨著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住宅老舊化問題也日益嚴峻,內政部觀察現有的都更、危老政策,仍追不上「人屋雙老」的挑戰,正研擬「老宅延壽」計畫,除希望更即時保障民眾居住安全外,也能兼顧節能減碳目標。
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長者將占總人口的20%,不僅是人口結構的重大變革,也直接影響到住房需求和住宅安全。
全台過半住宅 屋齡逾30年
另外,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的統計,台灣的房屋平均屋齡已經來到33年,其中,屋齡30年以上的住宅更占全國超過半數的比例,台北市是全台老化最嚴重的城市,30年以上住宅達到72.79%。
單純依靠都更和危老重建的進度,無法趕上人口老化的速度,從1998年《都市更新條例》公布以來,截至2024年11月底,26年來全台核定1188件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危老重建的案件共3984件,即便如此,老舊住宅在短期內無法全面拆除重建,對民眾的居住安全構成重大威脅。
內政部政務次長董建宏指出,政府將透過「老宅延壽」計畫整建老舊住宅,不僅能夠提升居住品質,更重要的是,相較於徹底拆除重建,能夠減少約60%至70%的碳排放。
內政部解釋,該計畫也將幫助台灣應對社會空洞化與都市邊緣化問題,隨著年輕人口的外移,都市區的居住需求已經發生變化,正是解決這些挑戰的一大步,這不僅為老年族群提供更安全、舒適的居住空間,也有助於改善整體都市的功能性,進而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未來房市 聚焦養老住宅
隨著台灣人口快速老化,養老住宅市場的發展成為不動產業界關注的焦點。畢馬威不動產顧問公司副總經理林昇恆指出,台灣65歲以上人口約有440萬人,保守推估約有13萬戶需求,其中能入住社宅僅3萬戶左右,未來預估還有10萬戶老人宅居住需求。
台灣的養老模式將趨向多元化,林昇恆指出,除了傳統的「養房養老」模式外,逆向抵押貸款等「以房養老方式」逐漸受到關注,複合型養老模式也將成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