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改建庇護所 守護冒險家

 |2025.01.03
534觀看次
字級
英國 廢棄建築改建山屋 英國「山地小屋協會」的義工會定時前往維修庇護所。圖/取自BBC官網
紐西蘭 950小屋守護登山者 紐西蘭環境保護部管理境內950多個小屋,有些可以提前預訂,有些則是按照先來後到的順序使用,部分小屋會需要付費。圖為南島小鎮霍基蒂卡山林的小屋。 圖/取自紐西蘭環境保護部官網
美國 庇護所供食宿 美國白山山脈上有8間山屋,為旅行者提供餐飲住宿。圖為山屋交誼廳。圖/取自outdoors.org
英國 廢棄建築改建山屋 「山地小屋協會」半世紀以來管理、維護100多間在荒野的庇護所,多數是老牧羊人的小屋、工人住所。圖/取自MBA官網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你是否嚮往與山同行、期待來一場在荒野中的旅行,但又擔心沒有落腳處。英國「山地小屋協會(Mountain Bothy Association, MBA)」半世紀以來,有一群義工管理著超過100個荒地廢棄小屋,想住一晚完全免費,前提是──你能找得到它在哪。

20世紀初英國畜牧業漸漸衰落,住在偏遠山區的人愈來愈少,牧羊人的矮房、農莊、工人住所等建築,就成了乏人問津的廢墟。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後,登山健行的運動愈來愈流行,許多人開始把這些地方當作臨時庇護所,或是休息站。

熱愛騎自行車的希斯(Bernard Heath)在登山留言本上,看見有人希望這些建築能被善用,他靈機一動,號召朋友組織團隊,開始維護這些被遺忘的小屋;1965年MBA正式註冊為英國非營利組織,致力於「在偏鄉設立簡易庇護所,讓所有熱愛荒野的人使用」,協會在蘇格蘭、威爾斯和英格蘭北部管理100多個小屋。

所有修繕、維護工作均由義工完成,資金來自協會的捐款與會員繳費,希思向屋主說明雙贏方案,並非要求資金或所有權,單純是「暫時」維護建築物的許可。

小屋不上鎖 對任何人開放

這些小屋有個共通點就是全都不上鎖,也不能預約,想入住得要翻山越嶺、或騎山地自行車、或划橡皮艇才能抵達。過去數十年來,小屋的確切位置僅開放給MBA會員,或成為登山客「口耳相傳」的歇腳處,入住地不一定有電力、有水源,也並非每一間都有廁所,但絕對有一把鏟子──提供給登山者解決生理問題。

直到2009年,MBA在網頁公布各項小屋資訊,儘管能在網路上取得位置,但協會也提醒「不要指望手機有訊號,它們也可能難以捉摸」。山地小屋協會也在2015年獲得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頒發榮譽義工團隊表揚,2017年《蘇格蘭茅屋聖經(The Scottish Bothy Bible)》出版,詳述記載這些隱藏版山屋,歡迎更多熱愛山林的大眾造訪。

曾造訪過26間庇護所、寫下《小屋之書(The Book of the Bothy)》作者史密斯(Phoebe Smith)表示,能夠遇到誰、獲得什麼不可思議的回憶完全不可預測,這就是小屋的獨特魅力,「你只需要踏出去,就可以擁有一切」。

除了英國有這樣的荒野小屋,其實許多國家也有類似的「山間庇護所」,守護每位冒險家,紐西蘭環境保護部管理境內950多個小屋,有些可提前預訂,有些則是依照先來先使用,部分會需要付費,其中有一些更是超過百年歷史的木屋;美國也有各種山林小屋可以申請,在白山山脈上就有8間住宿地,為旅行者提供餐飲住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