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年底活動多,青少年喜愛呼朋引伴出遊過節,但有些家會因為擔心而禁止。國泰醫院臨床心理師陳惠娟表示,家長的出發點往往是為孩子著想,擔心人身安全,但是「不行、不要、不可以」是親子溝通大忌,建議多傾聽與陪伴,這是青少年健康發展的關鍵。
根據國健署「一一○年度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報告」,超過七成的高中職學生覺得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問題和憂慮,署長吳昭軍提醒,父母的傾聽與陪伴是青少年健康發展的關鍵。進入青春期後,大部分青少年的人際重心就會從父母轉往同儕。
國健署提供「三不一要」的親子溝通技巧:不過度反應、不批評比較、不窺探隱私,並要表達同理心,有助於讓孩子願意分享心事,提升親子關係。
一、「不」過度反應:不要急著給意見或否定孩子的想法,例如:聽到有交往對象時不要馬上反對,先聽完想法後,再彼此交換看法或擔憂,或引導孩子學習如何與心儀的對象相處。
二、「不」批評比較:避免在孩子面前出現負面的批評,更不要拿孩子與別人比較,可能會造成孩子不想再和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或者因為面子或自尊而不願意承認自己做錯。
三、「不」窺探隱私:當父母發現孩子偷偷談戀愛時,千萬不要私下查看手機或日記,青春期的孩子很需要保有自己的空間和隱私,未經允許的窺探會讓孩子感覺不受尊重。
最後一點是「要」表達同理:當孩子分享自己的生活或是碰到的困難時,可以先同理孩子的感受,例如:「今天你和同學吵架了,是否覺得有點難過。」透過同理讓孩子願意分享更多自己的想法。
吳昭軍表示,透過正確的溝通方式,才能瞭解孩子的想法及避免與孩子言語上的衝突,並真正能夠保護孩子的身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