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時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愈來愈複雜,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憂心,社會對青少年不夠友善,公園缺乏適合十二至十八歲兒少使用的挑戰性設施。諮商心理師說,十二至十八歲是成長分水嶺,這階段面臨課業、人際關係等課題,身心疾病好發在這時期,青少年需要玩的空間,也有玩的權利。
根據特公盟二○二三年調查,台灣學齡後學童每周在公園遊玩時間不到三小時,尤其疫情及電子產品普及下,全台遲緩兒通報數近十年飆增八成。兒科權威醫師和臨床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等專家呼籲,兒童的「遊戲權」不容忽視。
特公盟祕書長潘汝璧表示,從幼兒到青少年都需要適合的遊戲空間,青少年不見得是不願意去戶外,而是適合他們的公共空間太少,讓他們只能選擇3C紓壓,公部門規畫公園時,應適度設置有挑戰性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