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少子化浪潮來襲,就連被寄望能催生的龍年效應都無法發揮,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前理事長黃閔照表示,過往龍年、虎年效應會差至少2萬人,本來預估今年龍年效應會發生,但現在年輕人不太在意孩子生肖,2022年農曆虎年出生13萬8986人,而今年龍年到11月累積新生兒12萬2360人,預估整個龍年可能只會有13.4萬名新生兒。
2040年 恐低於10萬人
國發會「2024-2070年人口推估結果」中提到,出生人數預估在2040年低於10萬人。人口專家指出,未來4年,如果每一年的出生人數未達15萬人,未來社會恐難以維持正常運行。
龍寶寶人數可能低於虎寶寶,台大社會系退休教授薛承泰表示,2000年的龍年碰上千禧年,應是龍年效應最明顯的時候,該年出生數為30萬5312人,較1998年的虎年增加約3萬3862人;2012年是個普通的龍年,該年出生人數22萬9481人,相較2010年的虎年增加6萬2595人。
薛承泰表示,前總統馬英九任內第一次有鼓勵生育的措施,但因為碰到金融海嘯,金額都很低,現在加碼很高仍沒有用,除了經濟誘因、廣設公托等托育政策、年輕人工時過長等措施外,領導人在觀念上,應該要強調家庭與婚姻價值,賴總統未來4年任期,若用1年15萬人當標準計算,4年總出生人數60萬人,僅能勉強維持社會正常運作所需。
衛福部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少子化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很多國家也都面臨同樣的狀況,在台灣必須透過跨部會努力,國健署對人工生殖的立場,希望能減輕有相關醫療需求年輕人的負擔。
人工生殖補助 提升有限
吳昭軍指出,從2021年7月以來,透過人工生殖補助來到世界上的,已有2萬多人,可以幫助想生但不孕的民眾,對於生育率的提升仍有限。
另外,針對少子化帶來的鄉村人口高齡化問題,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呼籲,應該創造更多地方的工作機會,吸引都市人口回鄉發展,並培養下一代認同故鄉,讓人口不再外流,達成正向的循環,扭轉地方人口下滑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