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樹下繪本
圖/樹下繪本
文/簡麗賢
中央氣象署統計,每年平均4個颱風侵襲台灣,7月~9月是明顯的颱風季,在氣候變遷的影響,颱風季已延伸至10月底,今(2024)年10月初施施而行、步態蹣跚的山陀兒與10月底舉步如飛、步伐矯健的康芮,就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颱風。
媒體報導,山陀兒與康芮颱風登陸台灣,部分航班因天候被取消,並影響多架飛回桃園機場的班機降落,甚至降落時遇強勁側風,旅客如乘坐遊樂場的大怒神,驚恐失魂。
颱風生成 特定條件
台灣是科學家研究颱風絕佳的島嶼,因位於歐亞大陸東南方與太平洋交界,是颱風生成後常造訪之地。
颱風的前身是在熱帶海面持續發展的低氣壓系統,中心附近最大風速達每秒17公尺以上,稱為熱帶風暴。科學研究結果,形成颱風必須具備足夠的能量與動力。就溫度與緯度的特性而言,形成颱風的前身熱帶性低氣壓擾動的生成位置,絕大部分必須在海水表面溫度約27℃以上、緯度5度以外,且遠離陸地的大洋表面。颱風生成的必要條件是具有足夠能對流與填充的水氣、足夠動力產生氣流旋轉作用,以及不受地形阻礙而消耗能量的環境。
形成颱風受到地理條件限制。緯度低於5度的海域,因地球自轉造成的「科氏力效應」太弱,轉動力道不足以旋轉環流,難以形成熱帶低壓擾動。因此赤道地區的海域,科氏力效應極微弱,難以形成熱帶氣旋,民眾無法體會被颱風肆虐摧殘的艱苦。
因此當颱風天飛機接近機場,開始緩慢下降時,考量機場跑道的長度可能無法讓飛機完全減速,故在離地一定高度時水平滑翔一段距離。空氣阻力使飛機降落過程中減速,而空氣流動形成的風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若是飛機逆風降落,阻力更大,便能減速;若是風勢過強或風向不如預期,便需要操作與調整飛航程序。「側風」是影響飛機降落的因素之一,從機身側邊吹來的側風過強,可能將飛機吹離跑道中線,釀成意外;側風愈大,降落風險也愈大。
強勁側風 降落驚恐
颱風不僅可能造成強勁的側風,也可能因為降雨而導致能見度變低,增加飛機的降落難度,因此在颱風影響期,許多航班因考量飛行安全而取消或延誤。
飛機降落的條件,第一項是能見度,機師在台北起降一定要看到某個程度的跑道燈才能繼續航行。另一項是風向、風速,不同型號飛機都有最大側(尾)風速的考量。加上由於下大雨地面溼滑,側風的限制會更限縮,故飛機在颱風天不能起降,往往是因這個緣故。
颱風常帶來雷雨包,雷雨包或附近區域不只是水平方向的氣流變動,影響速度控制與上下震動,垂直氣流變動亦然,若遇上豪雨或閃電,也必須在飛機落地後進一步檢查機體。
機場跑道方向的設定與盛行風相關,所以機師駕駛飛機都是頂著風落地。飛機的速度是由相對風速決定,特別是飛機剛起飛時。在颱風天降落是經驗與運氣的挑戰。雖然經驗好,但臨時的風向風速改變或是一陣大雨來襲,造成能見度降低,會是後續能否繼續落地的考量。
側風落地技巧包括:保持機頭方向向著風流動的方向,一直到接近快落地時,大約是30呎;再踩方向舵讓機頭保持與跑道中心線同方位;同時穩穩地控制方向盤,否則迎著風的翅膀會往上掀起,造成飛機主輪不能落在中心線。因此颱風天飛機降落的難度高、挑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