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ization needs safety net
全球化要有安全網
聯合國7月1日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經濟嚴重震盪失衡(severe economic swings and inequalities)之際,政府需要更大力介入干預(intervention),這似乎是全球化無可避免的副產品(un-avoidable byproduct of globalization)。
報告指出,由於小麥等主要農作物價格飆漲,及收入日益不公,使數十個爆發(whipsawed)糧食暴動(food riots)的窮國蒙受雙重損失,並儼然成為已開發世界屢見不鮮的經濟特徵(too-common feature of economies),沒有人能倖免於全球化經濟力量有時流於殘酷的後遺症(cruel consequences)。但政府應該做更多,不管是個別的或集體的,以保護人民不致蒙受最嚴酷的衝擊(harshest impacts)。
聯合國2008年世界經濟社會調查(World Economic and Social Survey)並呼籲,應加強規範國際資金流動(capital flows),更不吝提供對外援助,及也許保障世界最窮困的人民能有最低收入。在國內部分,各國應做更多,以緩和經濟變革對人民所造成的不安全感。在窮國,這種不安全表現於饑餓和糧食短缺上;在已開發國家,這往往意味著薪水停滯及收入日益失衡(stagnating wages and growing income inequality)。
如果想要達到經濟安全的適當理想水平,市場不能靠自己的機制運作(Markets cannot be left to their own de-vices)。全球化競爭(global competi-tion)侵蝕企業安全(erodes the security of businesses),造成資金流動不穩定,抑制投資和成長;而糧食短缺,有時被視為超出政府控制能力。但報告指出政府反而要更積極做出政策回應(more active policy responses),以協助社會更能妥善管理這些新危機(better manage these new risks)。
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的研究報告也警告說,最近糧食和燃料價格大幅上場(sharp increases in food and fuel prices),對全球產生嚴重衝擊,那些原物料完全依賴進口的中產階級窮國受創尤其嚴重。報告還說,糧食和燃料價格居高不下,將導致這些國家通貨膨脹,更加貧窮。
國際貨幣基金會呼籲循多方管道(multilateral approach)解決問題,包括受影響的國家、捐贈國和國際組織擴大合作。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所長佛瑞德.伯格斯坦(C. Fred Bergsten)也同意,政府應扮演更積極主動的角色,以美國為例,美國固然受惠於全球化貿易,但當勞工工作安全受影響,薪水停滯,所得分配不均時,國內尤其需要安全網配套政策(safety net progr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