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聞報導很多東西又要漲價,包括糖、油、瓦斯、菸酒等。這裡面有的是民生必需品,動輒造成通貨膨脹,提高民生痛苦指數。例如糖一漲,很多與糖有關物資就要漲,甚至土司麵包還以少一片的方式縮水,變相漲價。日前看到一則新聞:因為香菸本月十六日要再度調漲,所以下游廠商囤積居奇,等到好價時才拿出來,可以每條多五十元的利潤;而上游廠商以量制價,以前每一店家上櫃五十條的香菸,現在只上十條,而且價格貴一倍。
雖說菸酒不是好東西,但民生用途上常不可避免,酒的理解很容易:例如麻油雞等很多美食的料理上多少都需要用到米酒,於是我們會開始懷念起以前一瓶只要二十多塊錢的米酒;菸對肺臟不好、同時也容易造成公害,的確以價制量來講可以稍微合理一點,但不可否認的,不少人需要抽根菸以紓緩心情,不斷地飆高價格是否也剝奪了這群人的權益?
當然這一連串的通膨和加入WTO有很大的關係,本國政府迫不得已必須提高物價以因應外來物品的扣關,但國際化不代表樣樣都得放棄保護主義,畢竟不同國家的薪資水準和物價水平本來就不同。
另一則新聞描述了南韓民眾集體抗議美國影片的進口,他們全民團結的愛國心真令台灣人汗顏,我們絕不會為了本土影片而抵制外片,相反地我們還超愛看韓劇不是嗎?其實筆者並不認為這群抵制外片的韓國人完全正確,因為他也同時剝奪了其它想看美國片的同胞權益,不過其保護本國影視產業的決心令人敬佩。
大家還記得已入獄服刑的白米炸彈客的例子嗎?稻米是一國民生經濟中最重要的一環,我們不能犧牲農民,更不能讓本國農業完全依賴進口,這是極危險的事。政府在民生百貨擋不住漲勢中應該告知人民為何搞至今日的地步?全是外力所致還是本身政策失當?然後拿出魄力來及時修正財經政策,以台灣人民的利益為最先考量,如此才是我們之福和一個可信賴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