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從高山、深海,甚至人腦都可發現塑膠微粒蹤跡,超過170國談判代表今日齊聚南韓釜山,至12月1日展開「塑膠汙染問題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的第五輪、也預計是最後一輪會議(INC-5)。會議將針對塑膠「從搖籃到墳墓」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訂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全球塑膠公約》,被視為繼《巴黎協定》以來最重要的環境公約。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6月發布《全球塑膠前景》第2版報告,預測全球塑膠垃圾量將在2060年增為三倍,一半被掩埋、不到1/5會被回收;洩漏到環境中的塑膠到2060年更翻倍、來到4400萬噸,對人體和自然生態都會帶來危害。
各方都同意要解決塑膠汙染,癥結在於「如何解決」。《全球塑膠公約》自2022年起已推動4輪談判,但進展有限,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等產油國希望從下游回收及廢棄物管理著手,並由各國政府自行決定做法;歐盟等65個國家組成的「雄心者聯盟」則希望全球有一致規範,並從源頭管理塑膠生產。
開發中國家則關注塑膠廢棄物貿易問題。環團「印尼河流戰士」成員阿札拉會前接受記者訪談,提到中國大陸2018年宣布禁止進口固體廢棄物後,已開發國家改把垃圾運往印尼等國,讓印尼河川的微塑膠汙染更加嚴重。「INC-5應該要促進塑膠減產,特別是已開發國家的一次性用品。」阿札拉說,「然後,停止將塑膠垃圾運往開發中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