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研發抗禽流感新藥物「零流感」,製程上有重大突破,零流感藥物製程研發目前可有效縮短製程,原本需45天,現在新方法減少了8個步驟,製程縮短為14天,總產率提高1倍,且藥效更強,用量只需克流感的10分之1。
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研究人員去年首次公布可同時抗禽流感與人類流感的新藥「零流感」後,近日在「零流感」的藥性與製程上獲得重大突破,研究員方俊民保守估計,零流感製成藥物,保守估計5年內可上市。
「克流感」目前是治療H5N1禽流感患者的唯一口服藥,方俊民指出,「克流感」是以「八角」萃取的莽草酸作為原料,但其來源和品質管制都有相當難度,且製造過程中必須使用「疊氮鈉」,而大量的「疊氮鈉」容易引起爆炸反應,所以此一製造步驟多在地底深處進行;新一代「零流感」捨棄莽草酸,而以由石化原料中提煉出來的「溴苯」作為製藥起始物,既可以合成克流感,也可以合成零流感,也避免了製程危險的問題。
另外,「克流感」的抗藥性是其隱憂,研究員謝俊結指出,醫界已經發現有關「克流感」的抗藥性病毒株,但「零流感」迄今仍未有病毒株,且「零流感」在酵素活性、保護細胞等實驗上,都顯示比「克流感」效果更好。
方俊民說,實驗小鼠服用「零流感」後,也較服用「克流感」之存活率更高,小鼠恢復體重的情形也較明顯。加上製程上的突破,未來口服性「零流感」極具開發為流感新藥的潛力,已有台灣廠商洽談合作技轉,並向美國申請專利,希望早日讓「零流感」正式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