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AI科技弘法 人類還是得靠自己覺悟

江俊亮 |2024.11.07
548觀看次
字級
「科技時代的弘法新視野」,由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主席吳志揚(中)主持,世新大學副校長楊盛昱(左)、國際佛光會檀講師戴慶華主講。圖/人間社記者吳雨彤

【記者江俊亮台中報導】「二○二四年人間佛教發展研討會」五、六日在佛光山惠中寺舉行,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主席心保和尚在開幕儀式中指出,時代在進步,佛教也應與時俱進,運用新科技AI來弘法是一種方便,但仍要靠人類自己覺悟與覺醒。

研討會開幕儀式播映《科技島的奇蹟:佛法無邊也AI》影片,介紹有四百多年歷史的日本京都高台寺,引進機器人觀音「Mindar」講經說法,引發話題。

心保和尚在開幕儀式中表示,佛教在運用科技弘揚佛法的同時,我們應該反思的是:「科學發達,人心有沒有進步?」心保和尚指出,機器人弘法是一種方便,但「縱使佛陀現身為您說法,您就一定能得度嗎?」學佛、修行唯有靠自己覺悟與覺醒,「科技再怎麼發達、進步,終究要回歸人類的慈悲。」

開幕後接著進行「科技時代的弘法新視野」,由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主席吳志揚主持,世新大學副校長楊盛昱、國際佛光會檀講師戴慶華主講。

吳志揚表示,如同心保和尚所說,AI是幫助我們追求智慧的工具,然而「悟」卻是機器人無法取代的。

楊盛昱表示,人工智慧的關鍵在於人,佛光山叢林學院師生前往世新大學舉辦「蔬咚PO」活動,就是另類弘法的好例子。

戴慶華說,運用AI弘法可提升普及與跨文化傳播的廣度,不過,道場的沉靜式修持,是科技與線上資源所無法取代的;讓現代人透過科技認識佛法、道場,以「隨機應現」的創新模式來延續科技的時代價值。

另外,知名腦科學專家洪蘭教授以「大腦與人工智能」為題,探討科技世代,引用實驗數據指出「AI無法取代人類的信仰,但是過度使用3C產品,卻會阻礙大腦的功能」,大腦是環境與基因互動的產物,會因應外界需求而改變神經連接,所以大腦是用進廢退,而過度的依賴3C,導致大腦的運作趨於單一性,削弱大腦的豐富連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