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內每年高達80多萬名癌症患者,衛福部健保署今年5月起,針對12種晚期實體及血液腫瘤類別補助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費用,以利標靶藥物精準治療。新制上路至今,醫師呼籲,應加速藥物給付,解決患者「看得到卻吃不到」的窘境。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長劉林義說,截至8月統計,NGS申報醫院28家,含10家醫學中心、17家區域醫院及1家地區醫院,共申請639件,補助1063萬點。
義大癌醫副院長饒坤銘說,5月至今,該院NGS檢測人數已逾80例,檢測最多為肺癌,占比超過5成,原因是肺癌為健保補助最多治療藥物的癌症,其次為膽管癌、乳癌、卵巢癌、攝護腺癌等;NGS上路後,為病人精準治療提供方向,但檢測前後仍需面對層層關卡。
饒坤銘說,健保對不同檢測項目提供不同補助點數,但民眾仍需支付差額,如大套組檢測費用約10萬至14萬元,健保補助3萬點,患者還需自費10萬元左右,當找到突變基因,並有對應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但治療不一定有效,就算有效,也不會一輩子有效,更何況如果找到的藥物沒有健保給付,且藥價無法自行負擔時就需回歸傳統化療。
不具名腫瘤科醫師表示,NGS上路後最大的問題是實驗室開發檢測服務(LDTs)的核准速度太慢,患者檢測後,恐無健保補助必須自費而降低篩檢意願。
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說,感謝健保署願意給付NGS造福病人,朝向精準治療又向前邁進一大步,很可惜的是,日前耳聞病友反映申請等很久,緩不濟急,健保署美意大打折扣。